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鐵娘子」的明智之舉

時間:2017-06-25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舉行福克蘭群島(The Falkland Islands,英國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稱呼)戰役感恩典禮剛過去兩天,「鐵娘子」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唐寧街十號舉行會議,第一次關注香港問題。

  當時情景,正如賀維(Sir Geoffrey Howe)所說:「沒有人敢跟剛在福克蘭群島戰役中捍衛了英國主權的首相說,她現在必須要考慮英國對香港的『主權』了。」外交大臣及其手下殖民地事務官員,勸說戴卓爾夫人放棄「主權」時,簡直困難重重。

  首次談判受挫

  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簽訂條約規定,香港百分之九十二地界租借給英國,租期於一九九七年到期。如果到期歸還這片土地,香港餘下百分之八地界,即香港島、九龍半島要自給自足,繼續由英國管治是非常不現實的。

  借用柯利達(Sir Percy Craddock)的話,戴卓爾夫人是「以鬥志昂揚的絕不合作精神」,討論香港問題。她多次召開內閣會議,責問內閣成員,包括國防大臣:「香港軍事上能不能防守?你們說不能防守,就不防守麼?」她十分嚴肅地說,英國軍隊有理由出兵保衛香港。她還堅持說,英國毫無爭議地享有對香港剩餘土地的「永久業權」。

  柯利達回憶:「首相使用了游擊戰術,劍走偏鋒,不按常理出牌。她總是製造煙幕,然後在煙幕掩護下,悄悄施行自己的真正想法。」

  煙幕背後,是戴卓爾夫人對形勢的認識,她認為:「香港島本身是英國主權領土,但與香港其餘地區一樣,淡水及其他供應也都完全依賴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一八四二年簽訂的《南京條約》,英國正是根據這一條約得到香港島。因此,我的談判立場建立在至少對香港一部分領土,提出主權要求這一基礎之上。但我知道憑藉這一點,最終無法保證香港未來繁榮與安全。我們的談判目標是,以香港島主權換取對整個殖民地長期治理權。」

  結束訪日之行,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二日上午,戴卓爾夫人離開東京飛赴北京。當天下午,她進行此次訪華首次會談,與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討論世界形勢。第二天上午,雙方就香港問題舉行會談,氣氛並不融洽。

  戴卓爾夫人提交一份事先準備好的聲明,闡明英國對香港問題立場。她指出:中方關心的兩個基本問題是,香港主權與保持香港繁榮。繁榮依賴於信心,如果香港管理出現大變動,香港資金就會傾巢外流。這並非英國願意看到的事,但也是我們無法阻止的事。一個崩潰瓦解的香港,對於我們兩個國家來說,都將是一個恥辱。信心與繁榮,依賴於英國對香港的治理。

  趙紫陽表示,中方不打算在主權問題上妥協,並打算最晚在一九九七年對整個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戴卓爾夫人插話說,這樣的立場一旦宣布,人們就會對香港失去信心。趙紫陽回答,如果讓中方在香港主權與繁榮穩定之間做出選擇,中國將把主權放在首位。會談氣氛禮貌,但中方寸步不讓。

  九月二十四日,戴卓爾夫人與鄧小平進行關鍵性會談。鄧小平多次重申,中方不打算就主權問題展開談判。他說,現在可以不立即宣布中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可以留待一兩年之後,再由中國政府正式宣布。戴卓爾夫人也重申:我希望通過進一步談判達成協議,保證在一九九七年之後英國能夠繼續治理香港,並使香港法制、政治制度與獨立貨幣體系都保持不變。如果我們能夠在更長時期內達成這樣一個協議,人們對香港信心就會大大增加。這樣,我就可以回國向英國議會有所交代,並在關乎主權的整個問題上,給中國一個滿意答覆。

  鄧小平回答,如果願意的話,中國人今天晚些時候,就可以走着過去收回香港。戴卓爾夫人反駁:你們確實可以這麼做,我也阻攔不住。但是,這將導致香港陷入崩潰,全世界都將看到中國接管後,香港發生了什麼變化。

  對戴卓爾夫人來說,這次會談不愉快,也不成功。鄧小平的堅決,讓戴卓爾夫人對他毫無辦法。

  她後來回憶說:「儘管存在這麼多困難,但與中方會談並沒有遭遇破壞性失敗。雖然沒有能夠實現最初目標,但我也說服鄧小平同意發表一個簡短聲明,宣布雙方已經開始會談,共同目標是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至關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說出一些能夠支撐香港人脆弱信心的話來。無論是香港人,還是我自己,都無法保證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但我感覺,我們至少已經為舉行理智談判奠定基礎。我們都已了解對方立場。」

  由強硬到務實

  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八日上午,戴卓爾夫人召集相關大臣及港督尤德(Sir Edward Youde)舉行會議。聽說中方將於六月自行公布治港方案,認為必須阻止中方行動,以避免出現英方被動應付局面。

  戴卓爾夫人建議:「在對話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情況下,我們現在應該在香港發展民主架構,讓中方以為我們將在短時期內,使香港獲得獨立或者自治,就像我們在新加坡的做法那樣。這要求我們增加香港政府中華人數量,從而使華人逐漸能夠自主決策,並使英國逐漸退居從屬地位。」她還考慮,在香港進行全民公決。

  這些建議並未得到與會者贊成。駐華大使柯利達認為,這些「爆炸性觀點」與中國意向背道而馳,很不現實,難為中方接受。最後,戴卓爾夫人只好勉強讓步:同意既然中方不吃這一套,我們也就不必再做進一步研究。

  一九八三年三月,戴卓爾夫人給趙紫陽寫了一封信,從而打破僵局,使英中對話得以恢復。她寫道:如果英、中兩國政府能夠就如何治理香港達成協議,從而保證香港未來的繁榮與穩定,並能夠為英國議會、香港人民以及中國政府所接受,我將準備向英國議會建議,把整個香港主權歸還中國。

  此次對話取得很大進展。賀維與外交部想更進一步,強烈建議戴卓爾夫人應該在會談中及早做出讓步,聲明英國將不再繼續其在香港統治。戴卓爾夫人則認為:沒有理由做出這種讓步。要利用我們手裏握有的每一張牌,進行討價還價,發揮最大效果。

  形勢很快變得明顯,英方手裏的牌太少了。一九八三年夏,雙方總共舉行三輪會談,卻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九月五日,英方開會對形勢進行評估,認為九月二十二日復會時,如果在香港治理與主權這兩個問題上,不向中方做出讓步,會談就將破裂。

  九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會談之後,引發極大不安,導致大量港元資金外逃,港元在外匯市場上也急劇貶值。戴卓爾夫人擔心,英國外匯儲備會因此面臨危險。她告訴英國財政部:目前形勢可能會引發一場危機,要立即予以阻止。九月二十七日,她在華盛頓英國大使館,與奈傑爾(Nigel Lawson)、英格蘭銀行總裁以及阿蘭.沃爾特斯(Alan Walters)見面,他們都同意戴卓爾夫人意見,即恢復「貨幣發行局制度」是唯一解決辦法。消息立即披露給金融市場,人們的信心得以恢復,一場港元危機就此結束。

  十月十四日,戴卓爾夫人再次致信趙紫陽:我們願意了解中方對於香港未來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還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此時,戴卓爾夫人雖不情願,但還是決定不得不在治權上,向中方做出讓步。十月十九日,會談因此得以恢復。

  十一月,戴卓爾夫人授權向中方提交有關香港立法體制、金融體制與對外經濟關係檔。中方立場卻更加強硬,明確指出:中方根本不準備與英方簽訂條約,而要宣布中方自己對香港的政策目標。

  戴卓爾夫人原本打算把香港變成自治領土。到這時,她已經完全放棄這種希望。現在,最重要目標是避免雙方談判破裂。戴卓爾夫人授權柯利達向中方更清楚地解釋,她於十月十四日所寫信件含義:我們認為,一九九七年以後,英國與香港不再有任何權力與責任上的聯繫。為此,她深感沮喪。

  一九八四年一月,戴卓爾夫人把柯利達調到唐寧街十號,擔任首相外事特別顧問。「柯利達能當外交顧問,正是首相對他高智慧的敬重。」柯利達領導的香港問題談判小組成員衛奕信(Sir David Wilson)說:

  「即便心中一百個不願意,瑪格麗特.戴卓爾也會想盡一切辦法質疑,並會說『我們難道不能換一種方法解決嗎』。一旦真的要做重要決定,她會特別沉着。這就是她的性格。等她做過各種嘗試後,就不再自我質疑。接着,她便會做出正確決定。」

  簽署《聯合聲明》

  談判過程中,面臨一個最棘手難題是,如何確定「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地位問題。戴卓爾夫人擔心,這個機構在過渡期內,會成為與香港總督並列的一個權力中心;更糟糕的是,可能會給人們造成英中「共同管轄」印象。同時,她也堅持認為,這個機構於一九九七年之後,應該繼續存在三年,以便在治權移交後,維持對香港的信心。她寫信給趙紫陽表明此意。

  一九八四年四月與七月,賀維兩度訪華。七月訪華時,同行的還有柯利達。此行,他們就建立聯合聯絡小組問題,與中方達成妥協。這個小組於一九八八年七月進駐香港。

  戴卓爾夫人稱讚說:「我與賀維有時會就談判的可能結果產生分歧,但他一向擅長實質性談判。這一次,他同樣自始至終地抓住問題實質。此外,他與鄧小平的會談非常有效,讓中國人感到我們可以信任,從而為我重返北京簽署聯合聲明鋪平道路。他回國後,我在內閣會議上向他表示祝賀,確實是衷心祝賀。」

  十二月,戴卓爾夫人訪華,與中方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與兩年前相比,此行氣氛輕鬆得多,艱難談判已經結束。與中方會談的主要目的是,一九九七年之前過渡期內香港治理問題。

  十二月十八日晚,戴卓爾夫人抵達北京。第二天上午,與趙紫陽舉行會談。戴卓爾夫人強調說,所有問題都將歸結到《基本法》擬定上,必須適合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並與香港法制體系相一致。她還強調,中方在香港廣泛徵求民意的重要性。接着,她提出一個更加敏感的話題。她說,中方可能已經注意到英方對於香港憲政發展的建議。

  趙紫陽回答,中國政府不準備在過渡期內,就憲政發展做任何評論。從原則上講,中方也希望更多香港人參與香港管理,但這方面的進展決不能對香港穩定繁榮,以及一九九七年政府平穩交接產生負面影響。戴卓爾夫人就此打住話題。

  下午,她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會談後,又會見鄧小平。戴卓爾夫人對鄧小平說:「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思想,是雙方在談判過程中「天才的創舉」。鄧小平謙虛地把這歸功於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用一個恰當辭彙來說,就是「實事求是」。

  中方保證,香港社會制度在一九九七年之後,保持五十年不變。戴卓爾夫人對此很感興趣,問鄧小平為什麼是五十年。「鄧小平說,中國希望在這一期限結束時,達到先進國家經濟水準。中國要發展自己,就必須在這一時期內向外界開放。中國想使其經濟現代化,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符合中國利益。但這並不意味着在五十年時間裏,中國將變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他說,非但不會如此,中國大陸十億人民將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台灣和香港實行資本主義,但這並不會影響國家總體的社會主義方向。」

  戴卓爾夫人回憶說:「他的分析即使談不上讓人信服,起碼也能讓人放心。之所以讓我放心,是因為這些話表明,中國也會出於自己的利益尋求保持香港繁榮。」

  一九八七年一月,戴卓爾夫人在唐寧街十號開會時,意外流露出沮喪心情。當時,衛奕信剛被任命為香港倒數第二任總督。

  衛奕信回憶說:「她在指導、指示我,如何開展總督工作方面沒有任何猶豫。她所糾結的是中英《聯合聲明》。她一直在說,《聯合聲明》對她而言是個錯誤,這個錯誤是多麼可怕。當時,柯利達也在。他不時地插嘴說:『但是首相閣下,您可是自己同意簽署聲明的呀,您的決定正確無誤。』她壓根沒聽進去,繼續訴說她對中國人的怨憤。我覺得,她就是想藉此發泄情緒,一抒胸中悶氣。」

  「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是一位卓越政治家,以強硬手段著稱。但在香港問題上,務實精神必定佔據上風。在她看來,這絕不是英國外交政策的勝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