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展亭外觀 大公報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適逢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西九文化區的建設工程如火如荼,更將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落戶荃灣三棟屋博物館後,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預期七月中揭曉;還有多座舊建築經修葺、保育之後煥發新生命力,以及動工興建東九文化中心等等,都反映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文化,致力將香港打造為國際文化大都會。
「M+展亭」去年開幕
設西九文化區的建議源自首位特首董建華一九九八年的施政報告,當時稱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這個鴻圖大計經歷了重重波折,二○○六年推倒重來,○八年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並獲立法會撥款,一○年落實了設計方案,西九的建設計劃終於邁開了實踐的步伐。西九首個落成啟用的展覽場地「M+展亭」去年九月九日開幕,已舉辦過多個展覽。
而興建中的戲曲中心,已於去年五月完成「升頂」工程,目前,外牆已大致上砌好,整體形態清晰可見,預期二○一七年底完成,二○一八年開幕。該場館有容納一千一百名觀眾的大劇院,以及兩百人的茶館劇場。西九文化區已推出了多次西九大戲棚及茶館劇場試演。還有另一個興建中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則預期於二○一九年開幕。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西九管理局在北京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將動工興建佔地一萬平方米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長期展出部分故宮珍藏文物。該館預計二○二二年落成。
西九建成之後,中外古今藝術共冶一爐,既服務香港市民,也吸引境外遊客。
保存與推廣本地非遺
香港經年累月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傳統、習俗與工藝,已有十項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為了進一步保存及推廣香港非遺,去年六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落戶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並以二○一四年公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為基礎,編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首份代表作名錄除了上述十個項目之外,還於今年二月公布十個推薦項目,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士傳統、食盆、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戲棚搭建技藝,諮詢期已於五月十一日截止,預期今年七月中公布結果。
舊建築煥發新生命力
除了大興土木建設新的文化場地之外,特區政府亦重視舊建築物的保育與活化,近年重要的項目包括:
一八七五年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興建的伯大尼修院,修復及改建工程於二○○六年完成,成為香港演藝學院第二校舍。
灣仔百年舊唐樓於二○○七年變成藍屋,部分仍為民居,部分於二○一二年改為「香港故事館」。
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分租予多位青年藝術工作者為工作室,並設有辦展覽與活動的場地,二○○八年對外開放。
雷亮家族的舖居大宅,經活化改建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二○一二年四月正式投入服務。
一九○八年建成的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變成「油街實現」,二○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起開放,舉辦了多項前衛與實驗性的文化活動與展覽。
位於茂蘿街、巴路士街十幢擁有百年歷史的戰前樓宇,活化為動漫基地,二○一三年七月中開放,多次展出本地經典漫畫。
建於一九二一至二四年間的荔枝角醫院,活化為饒宗頤文化館,二○一四年開放,主要舉辦傳統文藝活動與展覽。
東九文化中心奠基
此外,位於牛頭角下邨原址的東九文化中心,去年十二月八日舉行奠基儀式。該中心預計於二○二○年年底落成、二○二一年啟用,佔地兩公頃,設有五個不同功能的劇場,將為觀塘、黃大仙和九龍城三個位於東九龍的地區,及包括將軍澳的西貢區在內的逾二百萬香港市民服務。
立足本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既承襲傳統又培養人才、致力創新,香港的文化發展在特區政府與市民大眾的攜手合力之下,將會更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