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曹禺作品在內地經常重演,圖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繹《雷雨》劇照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管樂、謝敏嫻報道: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現代劇作家曹禺及其經典作品即將被搬上舞台,於本月二十二至二十七日在新光戲院大劇院上演。這部名為《雷雨對日出》的舞台劇由資深編劇導演袁立勳執導,曹禺研究專家、中國話劇歷史與理論研究會會長田本相作文學指導,葉童、陳志雲、石修、江美儀等十位演員出演。
演成一部詩劇
袁立勳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介紹:「這部戲,簡單來說,三分一講曹禺,三分一《雷雨》,三分一《日出》。雷雨與日出是一個對比,雷雨隆隆象徵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社會動盪,日出代表人們期盼希望。」雖然這兩部經典作品在內地經常重演,但將曹禺的生平貫穿其中,把他苦悶的靈魂展現在舞台之上還是首次,這也與香港足夠自由的創作空間有關。
問及節目宣傳單張上還印有「真的雷雨,假的日出」,會否讓觀眾覺得苦悶、看不到希望,袁立勳隨即念出《日出》的一段台詞:「太陽出來了,黑暗留在後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他表示,儘管曹禺童年孤寂、少年鬱悶、青年焦慮、晚年壓抑,但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卻始終貫穿其一生。這亦是袁立勳想努力展現的意境。
如何突出曹禺劇作的詩意和音樂元素也是袁立勳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曹禺曾說他的作品是詩劇,而非社會問題劇。我的處理手法是將曹禺青年時代與老年時代寫的詩在全劇首尾呼應,並選取很多音樂渲染詩意,尤其是他提過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及蕭邦的音樂,例如《雷雨》中所用的巴赫《彌撒曲》、莫扎特《安魂曲》。」
演員分飾多角
不難發現,袁立勳的作品常見以影視明星為主演。他坦言因自由身「埋班」,在演員挑選上需考慮傳媒吸引力和票房號召力。「我揀人亦有兩個準則:首先演員要有動機,當紅明星缺少這種動機,因為排話劇收入低又『困身』;第二是『心中有團火』。」
今次是葉童、陳志雲繼去年的《莎士對比亞》再度與袁立勳合作。談及與兩人的結緣,袁立勳笑稱:「多年前我到北京探望田本相老師,當時電視上正好在播放《魯豫有約》葉童專訪。她講述自己留板寸短髮的中性形象、性格頗男孩氣、影視作品塑造的經典反串角色,我對此印象深刻。」而陳志雲的好聲線、一口地道英語是袁立勳考慮起用他出演《莎士對比亞》的首要原因。袁立勳承認,那是一個冒險,當時陳志雲仍有官司在身,心境很沉、不安定;但出來效果驚艷觀眾,陳志雲也能演好戲是有目共睹的。
《雷雨對日出》故事豐富、形式創新,班底卻十分精簡。從節目宣傳單張看到,製作人員皆身兼多職,演員更是一人分飾多角。袁立勳解釋道:「《雷雨對日出》雖有三個故事,十位演員將在不同故事中穿插、分飾多角,他們在劇中過足戲癮,也讓觀眾飽足眼福。」
舞台劇尚餘少量門票於購票通(電話二五六三二九五九,網址www.cityline.com)發售,節目查詢可瀏覽網址:www.sunbeam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