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帶着自省的心閱讀日本

時間:2017-06-19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陳平原著《閱讀日本(增訂版)》,三聯書店(香港)二〇一七年一月出版。

  大公報記者 王豐鈴

  既非學術論文,也不是旅遊指南,《閱讀日本(增訂版)》是一本隨筆札記,作者陳平原以學術人的眼睛閱讀日本,漫談多次赴日訪學、客居雲遊時的社會文化觀察。

  「遊蕩」日本大街小巷

  書中有陳平原客居東京時的所見所聞,他在大街小巷「遊蕩」││乘「活古董」都電荒川線有軌電車懷舊,漫步流連於散落各處的古樹、殘碑間「讀」史,於隆冬時節訪佛寺踏雪尋梅……也有他雲遊四國等地,對離島、鄉村風土的觀察體味對離島、鄉村風土的觀察體味——「人間狂歡 」阿波舞 、 伊豆的 「文學飯 」,德島大學的教授 ……

  「看日本 ,不能只知道東京 、京都 、大阪這些大都會 ,這和 (看中國 ) 北 上廣是一樣的 。要去農村 ,比如四國 、 北海道 ,看百姓的居住 、衣着和表情 。 大街小巷才是一個城市 、一個國家的精 神所在 。 」陳平原在接受專訪時說 。 有時會在電車上 ,看到醉酒的日本 人 ,他們昏昏欲睡 ,坐姿卻依然筆直端 莊 。雖然平時言談舉止彬彬有禮 、嚴肅 克制 ,日本人喝了酒便能放開 ,話語 之間葷素不忌 。但即使醉了酒 ,最多 嘮叨 、找不到路回家 ,鬧事 、影響他 人的情形是沒有的 。第二天 ,克制有 禮的日本人又回來了 ,這是一種文化 潛意識 ,已滲透進這個民族日常生活 的各個側面。

  「閱讀 」是為 「照鏡子 」

  自清末以來,幾代國人走出國門,都有着明顯的問題意識——懷揣憂國憂民的心,滿世界尋找救亡圖存的藥方。陳平原無疑承繼了這種意識,他看似多呈現日本文化「陽光 」的一面,實際上卻時時關照自家——跳阿波舞的當地民眾熱情投入、因過節而喜悅,「和中國大陸各景點篝火晚會上的舞者不太一樣 」;踏雪尋梅途中,猜測魯迅留日遇梅 時是否也給予「滋潤美艷 」的評價,聯想《野草》中朔方的雪花「如粉如沙 」 ……在他看來,「閱讀日本 」的主要目的,是「照鏡子,以正自家衣冠 」

  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的《閱讀日本(增訂版)》,為本港讀者做了調整,刪減了部分偏重專業性的篇章,使其更易閱讀。事實上,初版於一九九六年就已發行,此後的二十年間,國人日漸富裕,中日實力對比出現變化,發展速度差距明顯,兩國年輕一代閱讀彼此的視角、心態亦發生改變。

  陳平原回憶,一九九三年的東京新宿街頭,他聽到兩個年輕人聊天,一個問:「去中國旅行麼? 」一個答:「不去,中國無啤酒。 」那時的他們,對中國還停留在貧窮落後、物質匱乏的印象中。之後,他們便看到一個由鼎盛走向下坡的日本,和一個躍入快車道、大幅提速、不斷超車的中國,這樣兩條看似並不交錯的直線,給這代日本年輕人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日本的學者開始說:「不愧是大唐氣派! 」面對崛起的鄰國,日本一貫受到的那種文化壓力,似乎又回來了。

  對中國的年輕人而言,出國留學或是旅行的機會很多,沒有那麼多負擔和沉重。見多識廣,日益澎湃的自信心,也令他們甚少提及「文化震驚 」( culture shock)一詞,他們以平常心對待外部世界,輕鬆無負擔。陳平原說:「我們這代人的自省,在今天總被當成自戀。 」但他仍然認為,自省對於今日之中國,有其現實意義:「『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我再加一句『時髦不能動』,不被時髦所動搖。中日之間,友誼容易理解難,理解並尊重那些不一樣的文化、風景,看到其好處,我覺得這個是知識分子的任務。 」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