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倪夢璟上海報道:《三毛流浪記》自在《大公報》發表以來,便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據張慰軍回憶,彼時,很多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購買《大公報》,買不到的孩子甚至可能哭鼻子,一份報紙更被一家人爭相傳看。「三毛又被欺負了?」「三毛吃飽沒穿暖沒?」等都是讀者們最關心的問題,而《大公報》那時候在上海的銷量據說翻倍;同時,《三毛流浪記》也跟着《大公報》走出上海,傳到天津、香港,甚至國外。
談起《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上的發表,張慰軍表示,這確實是「緣分」到來。「父親在目睹流浪兒因飢寒而死後,就希望創作一部能夠反應這些社會問題的作品,當時還沒找好地方發表。」而此時,時任《大公報》總編輯的王芸生正好找到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希望能夠介紹邀請張樂平為《大公報》畫漫畫。
「王芸生先生與陳伯吹先生是好朋友,而陳伯吹先生與我父親又是好朋友,這條緣線就此牽上了。」之後,《三毛流浪記》順利在《大公報》上刊登,「三毛」可謂家喻戶曉。張慰軍說:「我記得那時候上海《大公報》的銷量比之前翻了兩至三倍,《三毛流浪記》之後也在天津《大公報》、香港《大公報》刊登,受到更多讀者的喜愛,父親的名氣也更加響亮。」
從此,張樂平一家與《大公報》成為了朋友。據介紹,《大公報》連載完《三毛流浪記》後,應廣大讀者的請求,報館還出版了《三毛流浪記》的連環畫冊,張樂平還邀請王芸生作序。《大公報》總編輯賈西平直言,一位名作者的優秀作品刊登在名報上,使得中國特色風格漫畫為更多人知曉,兩者相輔相成,「這也啟發了我們媒體人,要更加善待作者,相互促進,為讀者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在《大公報》一百一十五周年,張慰軍亦送上祝福,並表示希望為讀者、為中國兒童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