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諮會最近建議將三座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包括油麻地的九龍佑寧堂、跑馬地的東蓮覺苑和大澳的楊侯古廟。三座建築風格迥異,其中九龍佑寧堂被古蹟辦形容為「垂直哥德式」建築,但沒有詳述特色。
哥德式是歐洲中世紀年代(十二至十五世紀)流行的教堂建築風格,傳入英國後被劃分為三個時期,依次是早期英國哥德式、裝飾哥德式和垂直哥德式。前者開始採用尖頂、肋拱和尖拱設計,窗戶高而窄,強調纖細的線狀接合。裝飾哥德式以華麗裝飾為特點,有幾何圖案的花式窗格,外牆有石雕,拱頂使用複雜的肋架。
垂直哥德式是英國延續時間最長的哥德式風格,除了具有基本特色如尖頂、肋拱、尖拱和精巧裝飾外,還強調垂直線條,以營造高聳的感覺,例子有劍橋的國王學院禮拜堂。
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哥德式風格被古典風格取代,直至十八世紀中葉才復興,但此時無論在體量或裝飾上已難與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相比,因此統稱為哥德復興式,沒有再加以細分。香港開埠後,有部分教堂採用哥德復興式風格興建,但只是模仿當中一些設計元素。又因資源和技術所限,未能興建高聳的教堂,與正宗的哥德式建築相差很大。
尖沙咀有三間建於二十世紀早期的古老教堂,不約而同採用哥德復興式設計,它們是玫瑰堂、聖安德烈堂和九龍佑寧堂,由天主教會、聖公會和倫敦傳道會興建。外觀上都有尖拱、尖塔、尖頭窗和花葉形圖案裝飾,外牆加上扶壁,窗洞面積較大,安裝彩繪或彩色玻璃窗。到了這個時候,哥德復興式風格已走向衰落,逐漸由其他建築式樣取代。一九三一年落成的九龍佑寧堂,可說是市區最後一座採用哥德復興式設計的教會建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