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生命線/張 茅

時間:2017-06-18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交椅洲將變身成為東大嶼都會

  與家人遊罷梅窩,乘小輪迴中環。船至博寮海峽,見左邊兩個小島,問孩子像不像兩張椅子,孩子看一回說像椅子,我對他說,大的叫大交椅,小的叫小交椅,當你長大的時候,兩張椅子可能沒有了,代替的將是比中環更輝煌的大都會。

  提出在交椅洲填海造出一個名為「東大嶼都會」,堪稱香港近百多年來最大膽、最具爆炸的想像力的大計,向這大片海面,取來一千公頃土地,建起一個商住新城市,居住人口七十至一百萬,成為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新都會,不似中環,勝似中環。屆時,我們近世紀來習慣稱呼的「港九」或「港島九龍」,將改稱「港、九、嶼」,三大都會鼎足而立,向全球展示新的香港,在我來看,這是高膽遠矚,決勝於千里的發展策略。

  回顧香港發展歷程,每個新階段的出現總與填海取地分不開,填海帶動社會進步。但屢次受阻,並不一帆風順。在這方面,英國人寶靈(John Bowring),具有獨到眼光,他是一位政治及經濟學者,一八四九年由英政府任命為駐廣州公使兼英國駐中國商務總監,一八五二年調任香港代理商務總監,他一直主張填海增加土地,但他的主張沒有得到響應。一八五四年他獲任第四任港督,上任後,擬訂一份港島中區填海計劃,定名「寶靈填海計劃」,因時機未成熟,未有即時推出。至一八五八年他決定將港島填海計劃付諸實施,填海範圍由中環海邊至銅鑼灣東角(今日的東角道一帶),寬五十呎,長四里,並決定在新填地上開出一新馬路,命名「寶靈海濱」。工程計劃提上「定例局」(後來的立法局),要求通過並立即實施,卻大出意外遭到否決。

  最大的反對者是以顛地為首的英商,這群英商財雄勢大,認為填海損及他們在中環一帶的利益,由顛地洋行牽頭聯同其他英商聯合反對,原因是這些英商早已佔有中環海傍優質地皮,碼頭、倉庫及貨物起卸設備,填海工程實施會影響碼頭及貨物起卸運作。由於英商聯手反對,「寶靈填海計劃」在定例局遭否決。一八六六年,寶靈又再提出在中區東面填海,這一回卻觸及軍方利益而擱置。

  寶靈對填海的態度十分頑固,兩次挫敗未改他的決心,仍舊千方百計推行計劃,也許他熟識經濟,從地理上看,太平山沿山腳而下,是十分狹窄的海邊地帶,沒有足夠土地將市區擴充,沒有土地,中區發展阻塞在樽頸口。

  兩次失敗,寶靈等待了十年,一八六八年他找到機會,原先在定例局左右大局的英商議員,一些失勢,一些返回英,他看準時機,再次提出填海計劃,同時修改計劃,避開觸及大洋行的利益,填海線改由西面開始,利用第三任港督文咸藉上環一次大火以瓦礫堆填出的一段文咸東街為起點,沿海邊擴充填向西環,並指定業主負責填海經費,完成後可取得新地段使用權。這項填海工程花了兩年,填出了今天文咸西街與西環卑路乍街一段,接着,先後兩次在堅尼地城海邊填海,取地三十英畝。

  此時,出現一位與寶靈理念相同、力主在中環填海的外國人遮打(Catchick Paul Chater,中環遮打道以他命名),不少人誤以為遮打是港督,查實遮打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是亞美尼亞裔商人,一八六四年來港從事地產,搖身變為九龍倉、置地公司創辦人之一,大力促成天星小輪開辦。遮打提出再填海的理由是人口急升,土地不足,建議由西環的煤氣公司起向東填海,至中環美利碼頭,全長一萬零二百呎,闊二百五十呎,這項計劃獲當局接納,在已完成填海的地皮上,建造公共交通設施及貨物起卸設施,填出現在的干諾道。遮打這位商人的最大成就,是極力主張並促成中區填海。

  中環更大一次填海工程由一八八九年始至一九○三年完成,由卑路乍街至現在的金鐘,一批美輪美奐的歐洲式建築物紛紛動工興建,出現了皇后行、太子行、郵政總局(今日環球大廈)、香港會、最高法院、卜公碼頭、皇后像廣場等有代表性的都市建築,中區都會成型,各大洋行分據中區,展開對華貿易。

  九龍方面,自一八六七年至一八九九年,先後六次填海,集中於九龍角(近尖沙咀)、廟街、新填地街、上海街、甘肅街、永星里、渡船街、旺角太子道、旺角亞皆老街等靠海傍一帶,取得大片土地作發展商住之用。

  每次填海不論規模大小,社會總會產生新經濟,上世紀六十年代自上環舊港澳碼頭至金鐘的一次填海,將海傍向北面推,形成干諾道中北邊新地帶,中區再出現一批代表性新大廈,包括大會堂、天星新碼頭、愛丁堡廣場、統一碼頭、新郵政局、康樂大廈、添馬艦基地、交易廣場、新港澳碼頭、信德中心,這次填海是為「追落後」,經濟起飛,金融貿易寫字樓需求大增,急需填海解決土地問題,填海反過來驅動經濟繁榮,增加就業,改善民生。

  港島、九龍兩大都會,合成一顆東方之珠,是香港的驕傲。世界經濟巨浪與科技大潮逼人而來,香港需要創意、需要突破、需要敢想、需要膽識,提出交椅洲填海千頃,移居人口百萬,造出一個東大嶼新都會,把「港、九、嶼三會鼎足」,這是從未有過的大策略,近世紀罕有的豪氣。再造新香港,我以為不是夢,是代表港人的企盼,香港未來生存與發展的要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