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兩院團合作開場大戲《龍鳳呈祥》 康文署供圖
為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京劇界首屈一指的藝術家于魁智、李勝素領銜中國國家京劇院一團,攜手北京京劇院,連續六晚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經典京劇劇目,演出陣容強大,流派紛呈。中國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各演出三場,為香港觀眾帶來京劇盛宴,兩院團共近兩百名演職人員抵港演出。是次節目亦為今屆中國戲曲節的開幕節目。
于魁智和李勝素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便時常受邀在港演出,吸引本港京劇觀眾無數。兩位藝術家今年再度訪港並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們感嘆此次意義重大:「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在香港舉行中國戲曲優秀展演,意義非凡。兩大院團聯袂在香港慶回歸的系列活動中進行演出,這在香港的京劇演出歷史上也是頭一次。」
兩院團聯手獻藝香江
本月十三日的首場演出劇目《龍鳳呈祥》由兩大院團的演員合作完成,贏得滿堂喝彩。《龍鳳呈祥》取材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節篇,講述了劉備與孫尚香締親之事。劇中生、旦、淨、丑角色行當齊全,是一齣可以將諸行名角集聚一台、各顯身手的群戲,更因劇情跌宕、氣氛活躍,成為吉慶盛典上常演的劇目。「香港的觀眾對京劇的欣賞水平高,他們很懂戲。」于魁智說。他續稱,台上演出時的喜、怒、哀、樂,時不時跟觀眾有所互動、交流。首場演出時,無論是詼諧、幽默之處,或是精彩唱段,但凡需要有爆發效果的地方,觀眾的回應都恰到好處而又不失熱烈。
作為國粹的京劇,魅力究竟來自哪裏?于魁智講解道,一方面在於它的綜合性很強,演員不僅要注重唱功、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用演唱展現故事情節,表現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矛盾衝突,以歌舞演故事。另一方面,京劇的表演、音樂、服飾,都是恢宏大氣的,且表現手段非常豐富。
現存的京劇劇目上千齣,而常演的有三百多齣,論數量其他劇種無出其右。流傳至今的多是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萃取出的弘揚傳統美德、民族氣節,傳播正能量的劇目。兩位藝術家發現,不光是老一輩的戲迷,來看戲的年輕觀眾多了起來。隨着近年來內地與港、澳、台之間的文化的交融、薈萃,很多年輕觀眾對於傳統藝術越來越關注、喜歡。此次在香港的演出,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戲迷追隨而來。亦有香港觀眾特意走到後台對演員們說,能看到國家頂級京劇院團演出的經典好戲十分激動,直呼大飽眼福。
于魁智是當今京劇鬚生的代表,他眉目中自帶一份神氣。提起此次在港上演的《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他說:「這些都是京劇耳熟能詳的劇目,猶如粵劇的《帝女花》在香港,大多數戲迷都會哼上其中一兩段。這兩部戲幾乎從頭唱到尾,念白很少,要通過唱腔來表現故事情節,用表演,甚至眼神傳遞給觀眾,讓他們看懂你的戲。」這兩部戲也體現了京劇以軍國大事為重要題材,以老生、旦角行當為主導,磅礴大氣、黃鐘大呂的特點。
梅派青衣李勝素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的嫡傳弟子,溫婉而靈動的神態,從容的語氣,於舉手投足間透露出在京劇世界裏浸潤多年的優雅氣質,頗有兩位梅先生的風範。此次演出的其中兩齣戲《洛神》、《太真外傳》更是梅蘭芳的經典古裝新戲。于魁智介紹:「我們當初着手整理排演該劇時,為將四本戲濃縮搬上舞台,曾向梅葆玖先生和梅蘭芳大師的御用琴師姜鳳山先生多次請教,最終濃縮成兩個多小時的劇目呈現舞台。」而演出服飾均是以梅蘭芳大師根據人物特點而親自設計的原樣服飾為模板,不同於傳統京劇服飾。李勝素說,梅大師注重人物需要,戲服裏有寓意:「我在《太真外傳》中扮演楊玉環時,是唐朝宮中娘娘的裝扮;而《洛神》中的宓妃是神女,因而在外披了一層紗、手拿雲帚,營造出仙女的感覺。」《太真外傳》作為今次展演的壓軸戲,亦是香港首演。全劇描繪唐明皇與楊玉環從相識情篤到淪落命斷的愛情傳奇,歌舞並重,創制新腔,曲盡其妙,從整體上體現了梅派藝術的神韻和精髓。
堅守「移步而不換形」
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實力的增強,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推廣高度關注。為因應國家施行多年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國家京劇院每年會安排數十場的校園演出。與此同時,數字化媒體的發展,既讓京劇得到很好的普及推廣,也讓京劇年輕傳承人們有了更多的展示、成「角兒」的機會。「名角兒」可以把好的劇目帶給觀眾,而優秀劇目的傳承也可以更好地把年輕演員帶入觀眾的視線,二者相生相惜。這是京劇界的又一個春天。
傳統戲曲的傳承發展是每個劇種都在探索的課題。在此問題上,任職中國國家京劇院副院長和藝術指導的于魁智及中國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的李勝素均主張要抓住國家提供的良好機遇,將京劇一步步做強。無論新編歷史劇還是現代戲,都離不開傳統戲的根基。所以他們堅持在保持傳統審美的同時,不刻意獵奇求異,以免壞了京劇的根基,就如京劇的「三白」(領白、袖白、靴底白)這些傳統的元素是不可丟棄的。李勝素說:「在這一點上,梅蘭芳先生很有遠瞻,他提出的『移步不換形』以及李少春等前輩對於京劇在傳承基礎上的傑出創新,都對京劇的發展打下了很重要的根基。」
但是「不換形」不意味着保守。于魁智補充:「以前,人們叫『聽戲』,一桌二椅、門簾臺帳,人們泡上一壺茶,便可聽上一天的戲。現在,叫『看戲』,觀眾的審美要求更全面了,因此京劇需要更加全面的呈現。傳統的劇目在當代上演,應當煥發時代的氣息,注入時代的節奏。而在創排新劇目時,則有必要在舞美等方面運用更多新的手段,力爭達到梅蘭芳大師『移步不換形』的革新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