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蘇軾遊經青牛嶺,高絕處人跡罕至,有一小寺飄散陣陣幽香,遂增雅興,賦詩「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雖然大千世界,「幻色雖非實,真香亦竟空」(蘇軾題蕙詩句);但那種前人熏爐發出的香氣,着實使詩人墨客迷醉。
這種青銅熏爐,非始於宋,漢代已有;南朝及唐代時期盛行。唐代製作熏爐最精美,不少屬鎏金,甚至帶銀。像一九八七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盛唐熏爐(現藏法門寺博物館),乃銀板錘鍱成型,附件澆鑄,通體紋飾鎏金;澄黃亮麗,構思巧妙,工藝精湛無比,堪稱珍稀「國寶」之一。蓮花形蓋鈕,下方四周上翹的蓮瓣,即為讓香氣四溢的煙熏出口。爐蓋與腹壁分飾龜紋、蓮紋、瑞草紋和雲紋等,華美絕倫。五足為獸趾爪形,上作獨角獸首形;其間各釘垂鏤空「朵帶」。
另於浙江臨安曾見唐代三足銀熏爐,腹壁雕鏤四組對稱的八卦紋(金銀器中甚少見的紋飾);出土時爐內還殘存爐灰與木炭碎片。在陝西臨潼縣博物館,所見唐代獸首銜環銀熏爐,下腹分列六虎頭腿足;雖已氧化,但仍古拙雄渾。
附圖為唐代另一款銅鎏金吊環熏爐,四足設計獨特;四小螭欲爬上爐腹,後腿着地,虬曲有致,富造型美。這些簡古出土器,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