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香港社會捲起一股「港獨」逆流。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利用港人期待早日實現真正民主普選的心理,打出「公民抗命」的旗號,公然鼓吹「佔領中環」,以癱瘓社會的違法方式表達政改訴求。
在學聯與學民思潮發起罷課,並煽動學生率先衝擊政總廣場後,「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於九月二十八日凌晨宣布正式啟動「佔中」。警方維護公眾秩序,當日傍晚奉命施放催淚彈欲驅散人群,而「佔中」者則以雨傘抵抗,集聚不散。在雙方對峙下,「佔中」演變成持久戰。
政客的這些政治圖謀,與近年兩地民間摩擦釀成的激進本土意識一拍即合,煽惑了相當一部分思想偏激的市民。「佔中」歷時七十九天,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嚴峻的社會事件。它撕裂了香港社會,給香港的經濟和社會形象帶來重大傷害,亦令警方承受很大的壓力。
《大公報》在這場鬥爭中旗幟鮮明,揭露「佔中」搞手的真面目,號召民眾表明反「佔中」、反「港獨」的民意,堅決支持特區政府撥亂反正,支持警方執法,讓香港回復法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