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百書法家書長卷頌中華

時間:2017-06-13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中華頌.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啟動儀式/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中華頌.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暨兩岸四地百位書法家走進香港」活動,昨日在經典歌曲《東方之珠》樂聲中拉開序幕。來自內地、香港、澳門與台灣逾百位書法家,齊聚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同書長卷,並與香港交響樂團聯袂合作,以「中華頌」為主題,為香港特區二十歲以及大公報一百一十五歲華誕獻上一份獨具特色的賀禮。

  開幕儀式上,中聯辦副主任楊健、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包俊宜、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原副主任兼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趙學敏、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曾健、宣文部副部長朱挺、台灣「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沈榮槐、澳門書法家協會主席連家生、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劉年新,以及來自兩岸四地的百位書法家等出席。

  書法音樂 意蘊貫通

  該活動由中聯辦宣文部、中國外文局作為支持單位,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人民畫報社、中華出版促進會、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辦,是香港特區政府慶祝回歸二十周年的系列慶典活動之一。

  參加此次活動的內地書法家有六十位,香港書法家二十二位,台灣書法家十五位,澳門書法家七位。

  劉江華致辭表示:「今年是大公報創刊一百一十五周年,半個多月後又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的大日子,特區政府以『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為主題,由文化藝術開始,凝聚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聯繫,以藝術打開對話,以文化開拓更多的合作。」他續說,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以創新形式演繹傳統,意境高遠,是「聽得到的書法」、「看得到的音樂」。

  「書法與音樂,作為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兩者意蘊貫通,可以跨越時代、地域、種族、語言。」姜在忠致辭表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而書法是文化的根基和精髓。是次活動邀來內地、香港、澳門與台灣等地的書法家齊聚香江,他相信此次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能很好地推動兩岸四地的文化藝術交流。

  施子清致辭:「是次活動圍繞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主題展開的,很感謝過百位來自兩岸四地的書畫家千里迢迢來參加是次盛會,這對我們香港書劃界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希望通過今次活動,在香港展示中國書畫文化,祝願香港的明天會更好。」

  「中華頌.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總導演兼人民畫報書畫院秘書長白景峰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書法、交響樂是東西方文化的代表,將這兩種藝術形式結合展現,表現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也奏響了兩岸四地書法家愛國愛港的時代之音,「亦是書法家們為香港同胞的文化、國家與民族認同作出的一點點貢獻。」

  中西合璧 形式新穎

  來自內地、港、澳及台灣的百名書法家與香港交響樂團同台合演「中華頌.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著名相聲演員姜昆主持此次音樂會。

  樂手奏出或悠揚或磅礴的演奏韻律,將書法家們揮毫潑墨的氣勢烘托得更恢弘有力。曲目包括《梁祝》、《彩雲追月》等中國傳統曲目;《森吉德馬》、《瑤族舞曲》等民族音樂;《東方之珠》、《獅子山下》等香港經典樂曲。另有《龍的傳人》、《勇敢中國人》等,表達身為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以及對香港未來的祝願。

  在音樂總監羅國治的指揮下,音樂會以《東方之珠》徐徐開始;當第二首曲《我是中國人》奏起時,第一批書法家首先上陣即席揮毫。在多層次音樂的映襯下,書法家在台上揮灑自如,流暢的揮毫伴隨着音樂節奏,時急時緩,時弱時強,富有強烈的表演性,視覺與聽覺融為一體,展示了西方交響樂和中國傳統書法的相通性與共融性。書法家快慢有致的筆觸吸引觀眾紛紛探頭觀賞,不少觀眾甚至將揮毫區圍得密不透風。

  音樂會的壓軸曲目《歌唱祖國》,由來自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合唱團的小學生們演唱。他們清脆響亮的歌聲響起,一百位書法家攜當場書寫的長卷一齊上台,全場齊唱,將演出推至高潮。

  市民沈先生表示自己是通過朋友介紹來參加今次音樂會,他說音樂會形式新穎,用管弦音樂與書法中西合璧,「很有氣派,特別動人心弦。」

  觀眾謝先生認為,本次音樂會採取東方書法藝術和西方交響樂融合的形式,中西結合,很有視覺衝擊力;其九歲女兒為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合唱團成員,作為父親的他,很高興孩子參加今次音樂會,因為《歌唱祖國》能增長見聞,也能令孩子們知曉今年已經是香港回歸祖國第二十個年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