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鄭成功「圍棋賭墅」圖》
畫家黃梓創作的《鄭成功畫像》,表現了臨戰前夕,主帥鄭成功仿「淝水之戰」前夕故事,運籌帷幄之際,特意安排了一場棋局。故此畫應叫《鄭成功「圍棋賭墅」圖》。深入解讀此畫作,有助更全面了解民族英雄鄭成功。\姜舜源 文、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鄭成功畫像》軸,是反映民族英雄鄭成功(一六二四至一六六二年)真容的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這張畫像是鄭成功的九世孫鄭澤,於一九三五年親自捐贈給中國歷史博物館即今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把家珍變為國寶,反映了英雄後裔的歷史擔當。推測畫像是鄭成功逝世後不久,在其兒子鄭經等親屬和摯友們見證下,請追隨鄭成功到台灣的畫家黃梓繪畫的,此後鄭氏子孫世代相傳。其間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統一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受封「海澄公」,舉家遷往北京,這是當時攜帶到京的鄭成功三件畫像之一。
鄭氏後裔 捐贈國寶
此畫舊裱綾邊上,曾有北洋政府時期文化名人、曾任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題跋,記敘這段經歷;後來揭裱此畫時舊裱綾邊去掉。周和鄭澤這時在北京城是鄰居,所以相互了解。這張畫創作背景、來龍去脈,都清清楚楚。以往研究者指出了此畫的一手資料價值。筆者深入研究發現,這幅畫描繪的,其實是兵發台、澎前夕,鄭成功運籌帷幄、成竹在胸,像「淝水之戰」打響前夕,東晉宰相謝安與謝玄「圍棋賭墅」那樣,從容不迫、指揮若定的情景。鄭成功策劃、指揮收復台灣的一系列戰役,正像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歌詠的那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充分解讀這件歷史紀實畫的鑰匙,是畫心上方「詩堂」位置上的楷書《百字贊》。詩堂縱三十四點二厘米,橫與畫心一樣,都是六十五厘米。除去書者落款,內容整整一百字:「儼乎其神若有思,藹乎其容若可即。蓋其氣吞湖海,胸藏甲兵,自為秀才,便以天下為己責。而況遭時艱危,能不奮然一擊?睹公雄姿,直欲一蹴而抵黃龍府。又何有於半壁,無亦以淝水之捷,足快人心!偶托『賭墅』以自適,公之勝算早在局中。是豈尋常所能測識?螺陽王忠孝,拜手敬書。」後鈐蓋「王忠孝印」、「愧兩」兩方書者印。
戰友立傳 一手史料
「百字贊」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創的一種贊文體例,原作為《明太祖高皇帝敕建禮拜寺於金陵御製至聖百字贊》,是歌頌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此畫《百字贊》撰寫者王忠孝採用這個體例,顯示對大明的忠誠,並彰顯鄭成功繼承大明餘烈,收復台灣,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永不磨滅的功績。
螺陽是福建惠安縣的一個鎮。明的遺民泉州南安人夏琳《閩海紀要》記載,王忠孝,字愧兩,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進士,稱他清貞忠毅。一六四四年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後,他不避艱險,組織義兵,光復了福建興化府(今福建莆田市),後不敵清軍,轉移進入廈門,居廈門島東南部的曾厝垵。永曆十三年(一六五九年),永曆帝任命其為兵部右侍郎,稱讚他「孤臣亮節」,命他聯絡各地義軍抗清扶明。後來於永曆二十四年(一六七○年)在東寧即台灣去世。
《(康熙)台灣府志》記載:王忠孝是泉州惠安縣人,崇禎元年中進士後任職戶部,明亡後堅持抗清。南京南明小朝廷朱由崧弘光元年(一六四四年),被任命為浙江紹興知府;清軍攻破南京殺害朱由崧,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繼位,建元「隆武」,他被任命為兵部侍郎,總督軍務,賜尚方劍,便宜行事。「隆武」被滅後,他對大明朝赤膽忠心不改,和南明兵部尚書盧若騰等一起,支持鄭成功收復台灣。他和鄭意氣相投,引為知己,一起奉大明正朔,使大明江山在此延續。一六六二年二月荷蘭侵略者投降,一六六四年他與盧若騰同赴台灣,盧若騰剛到澎湖就病逝,他則在三年後即一六六七年去世。這比《閩海紀要》記載的一六七○年早三年。從讚語內容特別是前兩句「儼乎其神若有思,藹乎其容若可即」看,這幅畫像繪於鄭成功一六六二年逝世之後、一六七○年王忠孝去世前。是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和王忠孝等,與鄭成功一同出生入死的戰友們,追憶鄭成功攻台戰略部署時的情景而描繪的。以往研究者沒有深入解讀此畫畫面和文字細節。
臨戰弈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