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通記\斯雄

時間:2017-06-10 03:15:56來源:大公網

  打破大通寧靜與安逸的罪魁禍首,是日本侵華: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六月九日,為阻止日軍西進,國民政府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河南鄭州北郊十七公里處的黃河南岸渡口—花園口。日軍西進、南下之路被洪水堵死,放棄從平漢線進攻武漢的計劃,退守徐州後,南下蚌埠,過淮河,與駐紮合肥的日軍其他部隊會合,改從長江北岸進攻武漢。正處鼎盛時期的大通,成了日軍西進武漢急需邁過的一道屏障。六月下旬開始,日軍連續派飛機對大通狂轟亂炸,加之當時的國民政府實行「焦土抗戰」,整個大通與和悅洲鬧市,傾為廢墟。

  鵲江兩岸的商戶居民紛紛跑反,背井離鄉,呼天搶地,大通及和悅洲幾成空城,遍地瓦礫。

  是啊!忍看繁華的「小上海」化為烏有,令人扼腕。對故園的戀戀不捨與無力挽救的無奈,繾綣之情,怎能不讓跑反的人們感慨萬端、悲從中來?

  當年的「三街十三巷」,除了清字巷以外,其他街巷後來都已荒滅,再也沒能恢復當年的風光和元氣。新中國成立後,和悅洲於一九五二年設新民鄉,一九五八年改為新民大隊,改革開放後改名和悅村。一九五七年人口大外遷,以及再後來的移民建鎮,最後洲上只剩下很少人種植蔬菜了。僅存三百五十米的和悅老街,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垣斷壁和新樹的「十三巷」巷名的指示牌。《和悅洲「十不捨」》別說是傳唱,連知道的人,也已經不多矣。

  在沉寂荒廢了數十年之後,人們彷彿忽然一夢醒來,再次發現和讀懂了大通及和悅洲,又有些不捨了。

  一九九六年,和悅老街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二○○六年,大通鎮被命名為省級歷史保護名鎮;二○一四年,大通鎮獲批國家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大通鎮政府已邀請專家編製大通鎮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在和悅老街南段選取三百五十米長街道興建遺址保護公園,開展搶救性保護、修復和改造……

  如今的不捨,是念舊,是追憶,是珍惜,更多是想挖掘其價值。當年跑反人的不捨,更多是悲傷,是留戀,是惋惜,實際已經回天無力。

  和悅老街上,曾經繁華的印記,與二○一六年夏洪水淹沒時的痕跡,斑駁隱約,相互映襯着。時空的穿越與對決,讓人產生一種飄忽、遙遠且遙不可及的感覺。

  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想到了「斷捨離」。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畢竟大通的那一切,已經化作美好的回憶,成為歷史。過分執著於某種臆想、寄予深情,有如緣木求魚、火中取栗;假使走向偏執,更是有害無益、無補於事。

  好吧,既已成昨,何必唏噓。捨與不捨,都要告別。與其不捨,不如斷捨離,如此或可除舊布新。

  「大通,猶大道也」、「通於大道,謂順應自然也」—真沒想到,「大通」地名的釋義,竟然早就說得如此明確而清晰。

  細細想來:物事如此,人與人生,亦大抵如此。  

(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