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鎏金像製作程序複雜,難度甚高。明代永樂至宣德期間臻高峰,工藝技巧更上一層樓;尤其是胡文明和朱震明等名師,發展了「灑金」技術,屬一大突破。這類精品,近人着實難以偽造仿製,容易為識者洞悉。
附圖是那時期鑄製的珍品《千手觀音坐蓮像》,澄黃亮麗,價值連城。遠自唐代,鎏金器在形制與紋飾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古波斯薩珊、古天竺(今印度)、粟特等多種風格影響;古天竺的神話與佛教對明初鎏金像影響更大,故明初甚注重蓮座觀音像、佛像、菩薩像和羅漢像等。
很多人對附圖「千手觀音」的造型感到奇怪不解:為什麼觀音有那麼多「面」(附圖為七面)?何來「千手」那麼多呢?其實,一切法相皆由人造,不應過於執著「色相」。據傳說,觀音隨緣而變;在世人面前,因不同需要而以種種「應化身」示現度眾生,正是「變現自在,度化有情」。「觀自在」,真意為遍觀時空萬物與一切現象根源,呈現真正精神所在;自覺覺他,以無我之心,觀機往救,自在無閡。六面、七面、十一面、十二面、三十三面,以及千手千眼,皆是其「應化身」。鎏金像共四十二隻手,分別持法器或結手印。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上各具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配於三界二十五因果報應,遂成「千手千眼」,以示法力無邊,利樂眾生,圓通無作,慈悲為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