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擴招生\嚴陽

時間:2017-06-08 03:15:59來源:大公網

  一九七七年高考,我是以擴招生的身份進入師範專科學校的─那一年,鑒於文革十年中高校高考不再,除去「工農兵大學生」大學基本停招,因此,那十年積壓下來的高中畢業生加上當年的應屆畢業生,估計全國參加初考的考生應該超過一千萬;而各級高校雖然不少剛剛恢復元氣,從教室到師資再到其他很多方面的條件相當困難,也還是積極回應中央的號召,一再擴大招生規模。比如說,我就是第三次擴招被錄取的。不過,你可千萬別以為我就是最後一批錄取的。事實上據我所知,在我們這一批考生之後,還有第四次擴招的。

  因為是第三次擴招進來的,所以,我們這個班級有很多非常特別的地方。比如說,我們的班級總人數達到了驚人的六十一人─因為總人數實在太多,後來學校動員六位數學高考成績不錯的學生轉到了物理專業。再比如說,我們這個班老的老,小的小─最大的一位同學是「老三屆」的,已經三十二歲了,入學前是某所高中學校的教師;最小的只有十六歲,為應屆高中畢業生。我們之間高考成績的差距也相當大─高考總分最高的達三百二十分(滿分為四百分),最低的僅僅是剛過統一錄取分數線二百分。此外,與第一批錄取的考生相比,我們入學的時間也大大延遲了─我們是一九七八年的二月初才入學的,而半年之後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高考。也就是說,我們說起來屬於七七屆,但卻是與七八屆的同學同一年入學的。就職業來說,我的同學中有民辦教師,有大隊民兵營長,有公社團委書記,有退伍軍人……而我自己則是插隊知青。

  我不知道其他同學在等待了很長時間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是怎樣想、怎樣做的;我記得的是,我已不再對被錄取抱任何希望,已經開始新一輪的複習迎考了。我還記得的是,我的那班同學中的絕大多數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尤其是那些屬於「老三屆」的同學。如歐陽文忠公那樣,利用「廁上」的時間讀書的有之,早上天剛曚曚亮便起床誦讀的也有之,至於晚上熄燈之後在被窩裏用手電筒照着看書的同樣也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袁姓老三屆同學,他把一本《詞源》拆開,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讀、記─後來他留校工作,最後在學校圖書館長的位置上退休。

  對於班上屬於老三屆的那些大齡生來說,讀書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多數已經是做父親做母親的人了,肩頭上壓着沉重的家庭生活壓力。我就記得一位孔姓同學,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家底還又相當薄,因此,在全班同學中,他是往家裏跑得最勤的。為什麼要往家裏跑?因為他家裏養了老母豬,還養了蠶,養了蜜蜂等等,需要人照料。還有一位同樣屬於老三屆的同學,家住在差不多一百公里的鄰縣,每次回去總是自行車不說,他還會從本地買上一兩隻老母雞帶回去在市場上出售,賺取兩地的差價─那年代這叫「投機倒把」。我這些老三屆的同學說實在的,或許是因為他們操的心思太多太多了的緣故,很多人在那時的我看來,更像是我的叔叔輩─三十多歲的人,不少人看起來足有四十歲。

  我們這班擴招生在當年無疑是十分幸運的:一九七七年的高考,全國最後總錄取人數不到二十八萬,與今天江蘇一省一年的高校招生總數基本相當,錄取的比例僅僅在百分之三上下。另一方面,在那個年代,考取大學也就意味着獲得了定量戶口與工作保障,成為國家幹部。因此,這幸運是無數沒有機會進入大學讀書的人們所羨慕的。而擴招生這樣特殊的身份,也讓我們這班人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拚命讀書與學習。所以,後來我的這些同學大都能夠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實在是與他們的努力與奮鬥分不開的。也可以說,對於很多後來者來說,這些同學身上體現出來的那種學習精神,是值得他們好好學習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