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涵(左,飾演寧采臣)和潘翎娟(飾演聶小倩)再合作演出淒美的人鬼戀故事\大公報記者梁舒婷攝
「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裏風霜,風霜撲面乾……」這經典的旋律再響起,台上未見演員的身影,但觀者已能隨音樂回到一九八七版《倩女幽魂》的電影時空裏面。當飾演寧采臣的舞蹈演員李涵舉着殘破的油紙傘上台,飾演聶小倩的潘翎娟身姿輕盈從台上掠過,裙襬飄逸如夢似幻,沒有一句台詞,全憑肢體「對話」,這是楊雲濤打造的舞劇《倩女.幽魂》世界。\大公報記者 梁舒婷
由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編導及編舞的舞劇《倩女.幽魂》,根據由張國榮、王祖賢等主演的電影《倩女幽魂》改編而成,於電影中飾演幽冥鬼姥一角的劉兆銘擔任該舞劇的藝術指導。舞劇《倩女.幽魂》於二○一五年首演,便獲得了三項二○一六香港舞蹈年獎(「傑出女舞蹈員演出」、「傑出男舞蹈員演出」、「傑出布景設計」),現六月九日至十一日將再演五場,幾乎由原班人馬出演,排練時間也僅用了三個星期。開演在即,記者專訪了楊雲濤及其中一組男女主演李涵和潘翎娟,一探他們的舞蹈世界。
致敬經典流行文化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都是可一不可再的。回看這部電影,主演張國榮、午馬,以及打造主題曲《倩女幽魂》和插曲《黎明不要來》的黃霑都已離去,王祖賢也早已息影,在觀眾心中早有別樣的神秘色彩,包括改編該劇的楊雲濤。
楊雲濤說:「改編經典,觀眾會有先入為主的比較之心也是難免的,但始終兩者是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觀眾看下去便會進入我們舞者重塑的《倩女.幽魂》當中去了。」
將本土的經典改編成舞劇帶上舞台,對楊雲濤來說已不是初次嘗試,先前他已改編過馬榮成的武俠漫畫《風雲》和《中華英雄》。
楊雲濤認為,由香港舞蹈團去演繹屬於香港的文化,更利於抓準舞團自己的定位,發揮最大的優勢。他說:「先不論香港本地已有多個舞團,自回歸後舞團到內地的交流和演出機會都增加了許多,內地人才濟濟,在面對更大的舞台時,如何才能從中脫穎而出,那便是發揮好本地文化的優勢,呈獻有香港代表性的作品。」
而另一方面,楊雲濤自己也是這些本土作品的「粉絲」,對於《倩女幽魂》電影本身也有自己的情結。他感嘆:「我二○○二年加入香港舞蹈團,留港至今,但香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產的經典電影對我影響良多,當年的拍攝手法和風格味道是非常特別的,相信很多香港人和內地觀眾也是和我有同樣的感覺。」舞劇《倩女.幽魂》,並非意在重現或超越電影經典,而是擁抱和致敬經典。
「鬼姥」Ming Sir親身指導
當年在電影中飾演幽冥鬼姥一角的劉兆銘,他的加入無疑令舞劇平添一份情懷。劉兆銘在電視電影中的角色深入人心,但他更傑出的貢獻還是在舞蹈上,是第一位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香港舞蹈家,被行內人尊稱為「Ming Sir」。舞劇中對幽冥鬼姥一角的處理方式頗為特別,鬼姥只抽象地出現在台上,觀眾只能感覺到「她」的存在卻不見其人。楊雲濤有意僅保留寧采臣和聶小倩二人的感情線,用更簡單、純粹的方式訴說這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劉兆銘本人對這個處理方法也很滿意,觀看排練時頻頻含笑點頭。
雖然今次觀眾未能在舞劇裏見到他用舞蹈家的身份重現當年的經典奸角,但他在幕後對整部劇的支持和指導可說是功不可沒。無論是二○一五年的首演,還是今次的再演,年過八十的劉兆銘都常常到場看年輕演員們排練,一周能出席兩到三次。飾演寧采臣的李涵去年已憑該角色獲得「傑出男舞蹈員演出」,他受訪時回憶:「揣摩角色的時候除了自己花大量時間重看電影,對鏡練習和試驗,Ming Sir的指導也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如開始時寧采臣撐傘上場,一些如跳過小水氹的細節動作,也是多得有Ming Sir的提醒,是這些小動作讓整段表演不會『空』。」
飾演聶小倩的潘翎娟說:「Ming Sir的舞台經驗豐富,對節奏的掌握和情緒的選擇都很準確,演員的一顰一笑,肢體上自然流露出來的感情都是邀請觀眾入戲的方法。」她還笑稱,其實算起來Ming Sir對他們指導的時間比楊雲濤更多,因為是次重演二人搭檔不變,整部劇也無太多改動,楊雲濤對他們很放心所以放手讓他們自己練習。
《倩女.幽魂》重演在即,電影遇上舞劇,能否讓老戲迷有新驚喜,舞台上且見分曉。查詢節目詳細內容可電三一○三一八○六或瀏覽網頁:www.hkd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