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噴噴的味兒\姚船

時間:2017-06-06 03:15:57來源:大公網

  圖:香口、脆嫩、鮮甜的蠔烙\資料圖片

  拙作《蹦跳的小丸子》刊出後,多倫多一位潮汕籍文友電郵道:「汕頭牛肉丸真好吃。我見過赤着上身,掄着兩支鐵桿在打牛肉丸的,夠上粒粒皆辛苦了。希望接着看你的蠔烙傑作。」說「傑作」是客氣,但對故鄉美食的嚮往情真。他離開汕頭超過半個世紀,長時間在北京工作,心中仍對故土名小吃念念不忘。

  蠔烙是用蠔仔為主料煎製的食物,其香口、脆嫩、鮮甜,令人吃過齒頰留香,回味無窮。與彈牙、爽口、滑嫩的牛肉丸一樣,是遠走他鄉潮州人記憶中的老家味道。

  出國前一、兩年,我晚上常去一位舊同學家裏,與世伯喝功夫茶聊天,或者幾個年輕人圍坐侃大山。他家門前的一段馬路,因平時少有車輛來往,被闢為「農貿市場」。

  兩排長長竹棚,擠滿賣海鮮、肉類和蔬菜攤位。而在末尾靠近另一大馬路地方,有一個煎蠔烙檔口。每每開爐,尤其是晚上,蠔烙香氣飄逸,誘得不少人回望尋芳,也算是給充滿魚腥味的市場「噴」上點香氣吧。

  有一次,我與一位朋友路過此處,也被香噴噴的蠔烙味兒吸引。兩人不約而同停住腳步。只見大平底鑊下面,爐火正旺,火苗亂竄,圓臉師傅滿臉汗珠,麻利的向黑亮的鑊裏放豬油,再用大勺子在一個似鍋的容器裏攪拌幾下,讓鮮蠔和薯粉水漿均勻混和,然後撈幾勺倒進去,攤平。頓時,整個鑊裏像炸開似的,油水氣沫升騰,吱喳作響,待喧鬧過後,邊緣有點凝結,倒進蛋漿。稍一停,用鍋鏟一挑,來個大翻身。等兩面都焦黃發亮,再用鍋鏟劃個十字,切成四份,上盤。撒一點胡椒粉,放一小撮翠綠芫荽,加一小碟上等魚露,立即端到顧客面前。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變魔法似的。像被勾魂,我們的味蕾被激發了,也走進去坐在那發舊的一掌寬的長條櫈上,等待蠔烙再出爐。

  夾一塊蠔烙,蘸一下魚露,送進嘴裏,熱辣辣的,初是香脆,再是鮮甜。緩慢品嘗,其香甜竄入喉嚨,令人神情一振,心裏直呼好味,過癮!

  而這只是一間不起眼蠔烙小店。在汕頭,最負盛名的非「西天巷蠔烙」莫屬。這是一塊享譽半個多世紀的閃亮招牌。近年成為註冊商標。註冊人是一位七十多歲姓邱老婦人。她掌鍋鏟煎蠔烙超過五十年。看商標上她的頭像,一臉樸實、憨厚。跨過古稀之年仍不下崗,親力親為。難怪有位從東南亞回鄉探親的老華僑,一下車顧不上其他,先到「西天巷蠔烙」尋回幾十年前離家時的味道和回憶。

  西天巷位於汕頭舊市區地標「小公園」附近,是一條寬二米多、長約十米的陋巷。「西天巷蠔烙」就是坐落於此的小檔口。邱婆婆說,最主要貨真價實。她每天早上親自到菜市場選購新鮮生蠔,一年到頭沒停歇。而且秉承煎蠔烙「厚朥(潮州話,即豬油)、熱火、好魚露」的製法,豬油要多、火要旺,才能使蠔烙外脆內嫩,又鎖住蠔的鮮味。同時,配上本地出產的上好魚露,更帶出蠔烙獨特的香口。一個小攤檔,能幾十年口碑相傳,俘獲廣大市民的胃,自是一份難得的堅持,一種真誠的態度。難怪邱婆婆有條與眾不同規矩:蠔烙不外賣!因為食物涼了,味道大打折扣。

  考慮到西天巷附近成片舊屋區將拆除改建,多年前邱婆婆小兒子在東面新市區另開一間蠔烙店,正式門面,地方寬敞。老字號傳承後繼有人。當然,汕頭蠔烙何止此一家!專營和兼營蠔烙的店家和餐廳早已遍布全市每個角角落,星級酒樓的餐單中也不缺這一款有地方特色的小吃。

  隨着中央電視台節目《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熱播,其中關於汕頭蠔烙的專輯部分,更讓這潮汕美食名揚四海。遊客們到汕頭來,除了欣賞這座濱海城市風情,品嘗蠔烙也成了舌尖上的享受。福建、港台等地也有類似小吃。香港叫「蚵仔餅」,台灣稱「蚵仔煎」。除了以生蠔作主料,其配料和做法頗為不同。在色、香、味方面,更不能與汕頭蠔烙相提並論。

  遠離故土,蠔烙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那香噴噴的味兒,始終揮之不去。在多倫多眾多中式酒樓餐館中,我曾在其中幾間嘗試過蠔烙,(這裏也稱為「蚵仔餅」),屢試屢失望。問一位熟悉的廚師,他笑着說,加拿大嘛,沒有道地食材,哪來正宗⁈後來我從華人超市買來冰鮮蠔,自己煎製。雖然味道也與地域一樣,相去甚遠,但還是吃出點家鄉味來,聊以自慰。兒子、媳婦來家裏嘗過,嘖嘖讚好。我說,等你們有機會回去,吃到真正的汕頭蠔烙,還不把舌頭都吞下去!

  蠔烙飄香,時時飄盪在游子心中。呵,哪豈止是一道食物的香味?還伴有故鄉四季如春的溫暖,迷人的景色和道不盡親友之間的情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