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另類「寄託」\劉荒田

時間:2017-06-06 03:15:57來源:大公網

  蘇東坡雲:「論畫以似形,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品評詩,講究言外之意,題外之旨。通俗一點說,詩意至少兩層─表面一層,裏面一層。我忽然悟及,國人中的一部分,儘管一輩子和「詩」八竿子打不着,但思維和行事方式也頗有「作此非作此」的架勢。

  一位退休的老先生,這些日子患了失眠症。原因是原來單位根據上級指示,給退休人士增加了退休金。原職務為處級的,每月多了四百三十元,副處多了三百八十元。他是副處。但他到銀行一查,處級的昔日同僚的戶口都漲了,唯獨他原地踏步。他給單位的會計部打電話,答覆是搞錯了,下個月一定補回。這麼簡單的事,卻給了他不小的刺激。他絕非小氣鬼,經濟可算寬裕,這三百八十元,充其量是讓他多請一次客。那麼,教他輾轉難眠的是什麼呢?是「背後」的聯想:萬一這不是會計部的小小錯漏,而是上級撤銷他的副處待遇呢?若然,出於什麼理由?按時下風氣,當然是因為紀檢部門翻老帳。他退休已三年,按說早已實現軟着陸。是誰懷着久遠的深仇大恨,還不放過他呢?他躺在床上,不是數一隻羊兩隻羊,而是掐指數在職的漫長年代和他有過節的人,按下葫蘆浮起瓢,積年恩怨幾個晚上怎麼數得完?

  如此說來,事情的「後面」才是焦點。且分析兩個年輕女人在地鐵為爭座位而開打的新聞,籠統地斥之為「沒文化,素質低」誠然簡捷,但失諸粗疏。區區座位,不一定是非搶到不可的,以赳赳武夫的身手開打,足見體力上乘,站全程絕不艱難。她們在乎的,是個人的尊嚴。就第一個層次即「愚魯者」的視角,體力和地利上居下風,固然教人心裏堵住,但很快過去。局限於此,倒無所謂「寄託」的。第二個層次,如果佔得位置者露得意的神色,出言挑釁,對方回敬,一兩個回合下來,火氣上升,理性退位。「位置」變為形而上的「體面」,失敗關乎尊嚴,那就非出手不可。當然,骯髒,暴力,低級的肢體衝突,名之為「詩意」是褻瀆,但在邏輯上有相通處─「豬尿泡打不死人氣死人」略近於詩歌欣賞的從「意象」到「寄託」。

  且拿同類衝突來比較東西方人的差異。我在美國三十多年,洋人從對罵到動手的場面領教過一些,華洋不同之處恐怕在於,中國人為了事情背後的「意義」而爭,而洋鬼子只就事論事。李小龍早年的電影,主題每每是反抗歧視,鋤強扶弱。他的拳頭和三節棍,為了民族,正氣,尊嚴而揮,動不動就「打出中國人的威風」。這一差異帶來的後果是,我們打一次架會記一輩子乃至幾代的仇。人家打完就忘記了,明天見面握手,道歉過便一起看球賽現場轉播,互碰啤酒瓶。

  凡事窮究背後的「寄託」,是在思維上添蛇足,並沒多少建設性。這種模式來自自信的缺失。如果你不那麼在乎人家的印象,評價,如果你俯仰不愧,堅信憑一己之力可以成事,那麼,什麼含沙射影,什麼談言微中,都可以擱一邊去。在這裏就這一模式作探討,也許有些微的好處,那就是:為了盡可能徹底地剔除「寄託」,罵人盡可能不含「對着和尚罵禿驢」式的機鋒,如果非要開練,最好找無人圍觀的所在。一個早年和大紅大紫前的李小龍有過交往的三藩市華人告訴我,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李小龍因地盤和收徒和某武館教練產生糾紛。兩人這樣解決爭端─事先訂明場地和時間保密,兩人單挑,輸者遷出三藩市。事後永不外泄結果。決鬥以後,李小龍關閉武館,悄悄離開三藩市。箇中一切,無人知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