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群近日為「情懷」拌起了嘴巴。
有同學把俄羅斯旅遊風光影像放到群組,送給「有俄羅斯情懷的同學」。不料惹來反感,認為對「情懷」要作分析,不可以「感性」代替「理性」。他本人則對中國曾盲目效仿蘇聯一套,甚為懷恨。
一石激浪,眾人在對此論點發表不同意見的同時,也引發青春時代的回憶。「情懷」者,指的是感情和興趣。俄羅斯情懷指的是對俄羅斯文化有感情、感興趣。以階段劃分,俄羅斯文化可分為「十月革命」前後兩個階段。「前」的符號,可能是《天鵝湖》、柴可夫斯基、普希金、果戈里、托爾斯泰、列賓、列維坦……「後」的符號,可能是《卓婭和舒拉》、《古麗雅的道路》、《勇敢》、《卡秋莎》、《山楂樹》……
我敢說,四十年代之後曾在內地生活過的人,都能從上述的音樂、文學、繪畫符號中,找到曾令青春怦然心動,甚至刻骨鉻心的元素。它們在中國一個歷史階段,特別是「文革」期間提供了真善美的影響。其力量令內地的俄羅斯旅遊團源源不絕,參團者多是受過俄羅斯文化影響的老人,他們對已解體多年的蘇聯感情複雜。對那裏的熱愛、崇拜、批判或反思,不是一兩句說得清的。這一攬子情感,哪些為感性?哪些為理性?相信懷恨俄羅斯情懷的人腦子裏也一盆子漿糊。也許,他沒有讀過托爾斯泰,也從未聽過柴可夫斯基。蘇聯歷史已成過去,但俄羅斯文化並未斷根,其人道關懷的力量必然還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這份情懷也自該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