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元朗鄉村聖堂\陳天權

時間:2017-06-02 03:16:17來源:大公網

  昔日天主教向新界鄉村傳播,有些能開花結果,在村中建立聖堂。但時移世易,這些聖堂大部分已經荒廢,被人遺忘。歷史學者夏其龍神父曾撰文介紹新界客家村落的天主教,提及一些聖堂,我按文訪遊,在西貢半島仍可找到不少,但在元朗區的多已拆卸,無跡可尋。

  元朗在二十世紀早期才出現聖堂,根據天主教香港教區資料,一九二○年代初,穀祿師神父開始在元朗的窮鄉僻壤傳道,為村民及教友排難解紛。他與接替他的區鴻慈神父先後在黃泥墩、上輋、荔枝園及金錢圍等地設立小堂。

  我在十八鄉的黃泥墩問過多名本地人,都不知道聖堂遺址。轉到八鄉上輋,找到一九二六年建立的聖家小堂位置,但已重建為丁屋,從大門的門聯和橫批可見,居住者是天主教徒。至於荔枝園,可能是俗稱而非正式村名。我在上輋附近的竹坑村遇到一名村民,他小時候見過村中有天主堂,於是請他帶我前去,但現場只有破落磚屋和丁屋。

  八鄉金錢圍有一座以區鴻慈神父為名的村屋,曾作小堂,今已棄置。附近的翰鵬鄭家祠曾按給教會舉行崇拜,名為「聖母七苦小堂」,屋頂加設十字架,這是新界罕有由祠堂轉為聖堂的例子。其後村民贖回祠堂,但每有特別日子或村民領洗,神父也會到來舉行彌撒。

  八鄉長莆村亦有一座天主堂,名為「聖若望小堂」。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聖堂,除了用作崇拜,亦設立學校,吸引村內和其他鄉村的小孩前來就讀。戰後社會改變,細小的聖若望小堂不合時宜,逐漸被金錢圍的聖母七苦小堂和吉慶圍附近的聖猶達彌撒中心取代,上世紀八十年代終告停用。但聖堂並未拆卸,裏面保留了當年使用的祭台和木椅。祭台緊貼聖所牆壁,呈現舊式教堂的設計式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