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我在復旦大學訪學,五月舉辦了個工作坊,並受命整理會議論文出版。與十位發言者說定:出版社要求聖誕前交稿。別人都準時,有一位卻「難產」了。
他起初答應元旦後交稿。一月十五日還沒來稿,我催,他說完成了七成,寒假能搞定。春節後,內地大學開學了,依舊未見來稿。再問他交稿時間,他說三月中旬定能完成,沒想到過了清明小長假還是交不出。又一番來回磋商,他最後選擇退出。當時已是四月中旬,書稿已耽誤了四個月。
這位教授態度很好,每次都答應盡快交稿。然而,明日復明日,總有別的事需要他關注:其他文章,其他會議,學校的其他任務。一拖再拖,形成了他口中的「惡性循環」,最終還是無法實踐諾言。
也許,這是個追求「完美」的拖延主義者不幸碰上了我這個只求「完成」的效率至上者的悲劇。我固然心急如焚,他在我再三催迫下想來也不好過。我相信他一直答應要交稿是出於真心。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再好的初衷都無法改變最終的結果。
希望下次我們都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合作夥伴。更希望同胞相處,誰都別因為卻不過情面貿然許願。如果一開始就直截了當拒絕無法完成的任務,能為彼此節省很多時間,也能免去雙方不少口舌、焦慮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