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後方有很多大樹,每逢炎夏,可聽蟬鳴,總不禁想起殷商,戰國至兩漢期間時興的玉蟬。附圖為戰國末至西漢時期琢製的玉冠蟬。全器布滿灰沁(鈣化)、鐵沁、水銀沁和松香沁等;造型簡拙,除了中央微斜起形成中線外,素面並無紋飾。其左右各鑽一小孔(有些乃頂部及和近尾端有孔),以便縫綴冠上,多為達官貴人用作冠飾,亦名為「貂蟬」,以示「高潔」。有些古玉冠蟬僅有一「腹穿」的小孔。
戰國至漢代有另一種玉佩蟬,用作佩飾;但只琢一小孔於頂部,方便懸掛,是為「頂穿」;與玉冠蟬穿孔的方法及位置有別。
還有一種高古玉蟬,不但無任何小孔,而且較小型,大小與人舌相若,稱為「琀蟬」(一作「唅」),是筆者深感興趣研究的一種。古人迷信,不欲見親人「空口而去」,從唅生米(稱「飯唅」),以至權貴唅珠玉(見《後漢書》),俱有涵意。自殷至漢墓中皆有出土琀蟬,置死者舌頭上。《三柳軒雜識》形容「片玉甚薄,上銳下闊,多壓舌,殉葬含玉。」那時風尚興琢成簡單蟬形;瞿中溶《奕載堂古玉圖錄》謂:「則人之死,其屍首有似於蟬之蛻。」正如唐代釋貫休《禪月集》詩云:「再來尋師已蟬蛻,薝蔔株枯醴泉竭。」古人認為蟬的幼蟲從污穢的泥土下(如塵世間),化蛹蛻變為蟬,高居樹上,好比再生,變為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