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我對酒的認識很淺,也分不清這黃藤酒究竟是不是就是端午時節的雄黃酒,但這滿城春色宮牆柳的時節倒也與五月初五的端午時節景色相宜。
五月的福州不悶不熱,有福之城便在這春末夏初的午後飄起了陣陣糉子香。端午時節又至,依照福州的傳統,需用曬乾的長竹葉來裹糉,手巧的婦人一個下午便能裹出滿滿當當的一籮筐來。
福州的三坊七巷,似乎是這座現代化的城市中最有傳統氣息的地方了。在這裏寫午時書,飲午時茶,更換漢服,佩掛香囊,好一派古典景象……原來給這一個個美麗的漢服小姐姐梳洗更衣,是為了給排起長隊的娃娃們「點雄黃」、「沐蘭湯浴」呢!
所謂「點雄黃」就是用毛筆蘸上雄黃,在小朋友們額頭中央輕輕一點,作驅逐蟲蛇之用。而「沐蘭湯浴」則需手持菖蒲艾草,沾些許水輕輕灑在小朋友們的身上,起辟邪護佑之效。翻查典籍方知,在我國的傳統習俗中,這兩項端午之禮,遠要比這場景來得複雜些:古人亦知孩童不宜飲酒,遂在其額間用雄黃酒寫下「王」字,避免孩子遭蟲蛇咬傷;而蘭湯浴,在古時則需在端午節當日午時用艾草、菖蒲等藥草熬煮後加以溫水稀釋,用於沐浴驅邪。
因着這傳統民俗,三坊七巷裏並不寬敞的風雨長廊中擠滿了前來體驗的民眾,由此可見,福州人之於傳統,還是相當虔誠且敬重的。而福州的一首民謠亦唱出了這座城市對端午節的重視:「初一釘門蔥;初二起炸猛;初三煎麵餅;初四做節仔;初五曬午時;龍舟賽起來。」若不是閒來無事,經過三坊七巷,見此景象,我一個地地道道的福州人,倒也着實不知福州過端午竟還有這般多的習俗呢。
民俗是一個民族傳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當現代化的腳步來臨,都市化的進程加速之時,所有的民俗似乎都在演繹着「化繁為簡」的沒落之路。過年派紅包可以改成微信紅包,元宵節慶團圓也是視頻相聚,再到清明節掃墓也有了電子冥幣……也許,有人會說,這種種的變化是時代變遷過程中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可當科技時代取代傳統時代,當我們的下一代寧願過西方的情人節,也不願意了解中國傳統習俗的文化內涵時,您還會覺得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嗎?
娃娃點雄黃,點的是雄黃酒,點醒的卻是中國最年輕一代對傳統的熱愛之心。只希望此類的民俗文化活動能更多更廣地開展起來,從娃娃抓起,從最需要了解並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一代人身上做起。願有福之州的人傑地靈能留住這優良傳統的精髓,願華夏大地的風華物茂能守住這佳節慶賀的人情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