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素多風雨,學術爭論常演變成政治風波。幾年前的國情教育課程,被醜化為「洗腦」,無疾而終,致使許多少年人、青年人對國家的認識有許多盲點誤區。近日一場BCA,本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卻因家長「擔心」成為操練增加子女壓力,弄至滿城風雨。
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這才能正本清源,杜絕無謂的爭拗。
家長的擔心出於愛護子女。他們希望子女讀書能讀得開心,沒有壓力。在習得知識與壓力之間如何作出平衡,許多家長其實心中無數。家長的聲音要聽,但把教育的方針政策交由家長意志決定,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是令孩子成為人格健全、品格健康的人,其中包括了對事物的興趣及主動學習的精神。
學校的教育不僅要為學生提供現成的知識,更要引發學生對事物的與趣,並指導學生主動去尋找掌握知識的途徑。
曾到深圳觀課,五年級老師在講《孔明借箭》一課時,未按常規的幾段論授課,而是課前就輔導幾個小組的學生,分別負責查詞典解釋字詞讀音及釋義、串講故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寫作特點。全班學生基本都參與了課文的備課,集體講授了課文。他們通過課外的小組備課,學會了如何去學習一篇課文。
香港的學校目前未去開展這類教學活動。若有心推動,教育界與家長中必又會掀起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