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潛行者》/張 泠

時間:2017-05-30 03:16:12來源:大公網

  去附近藝術影院看蘇聯導演塔哥夫斯基電影《潛行者》(Stalker, 一九七九,一百六十三分鐘)。這樣「沉悶」的藝術電影,出乎我意料的,小廳中竟有十六位觀眾。許久未在電影院看塔哥夫斯基電影,竟有「大快朵頤」之感。塔氏是一位視聽想像力絕佳的導演(水杯在桌上戰慄的鏡頭在他另一部電影《鏡子》裏也有,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小說《百年孤寂》中也描述過)。他也是一位精神虛無與苦悶的導演,探討藝術、科學與宗教,也探討創作的意義、生存的意義、精英階層的自私犬儒與平民的絕望。整個像一個壓抑的反烏托邦的政治寓言(監獄、恐懼、軍警),也似乎詭譎地預言了七年後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災難……

  也感慨只有蘇維埃國有片廠時期才允許塔哥夫斯基如此奢侈地拍電影:由於各種原因,電影拍了三次,用了五千呎底片。此片拍攝不順導致的壓抑處處體現在片中氣氛。而塔哥夫斯基與妻子及男主角因同一種癌症去世,據說也與攝製組在重化工污染地區長時期拍攝有關—真的用生命在拍電影,即使當時他們並不知危險性,有一種與影片相符的奇異與悲壯。片中美術與色調的奇詭,會曾經賦予後來電影如拉斯馮提爾《女性癮者》與蔡明亮《郊遊》靈感嗎?一百六十三分鐘的電影,一百四十二個鏡頭,長鏡頭用得太神妙,陪伴的是音樂、音效與沉默,及演員對着鏡頭長時間獨白的戲劇性。只可惜塔哥夫斯基是位男性沙文主義導演,對女性的理解、認知和表現都很單一平面。 (「鏡屋」七月再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