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誰說女子不如男/鍾 亦

時間:2017-05-26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電影《摔跤吧!爸爸》劇照 資料圖片

  在友人的推薦下,觀看了這部以真人真事為藍本的印度電影,不得不說,印度的電影產業,近幾年真是不乏良心之作呀。豆瓣上《摔跤吧!爸爸》的評分高達九點二分,可見大多數觀眾的觀影感受跟我是一樣的─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無論是影片中的場景設計,演員的動作訓練及體形塑造,還是故事的結構脈絡,處處都體現出了電影製作方的精良用心。

  電影講述了印度爸爸為了完成自己「在國際上為印度拿到金牌」的夢想,寄希望於女兒並全心全意訓練她們成為印度的金牌摔跤運動員的故事。聽起來,這似乎是個很簡單的兒女輩肩負父輩希望,不懈努力後終於成功的勵志故事,但事實上,這部以男尊女卑的印度大環境為背景的電影,想要傳達出來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

  看罷全片,我的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真實背景:Geeta Phogat也就是影片中的大女兒吉塔,她是印度第一位在英聯邦運動會中獲得女子摔跤冠軍的選手(二○一○年,五十五公斤級),同時也是印度第一位獲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參賽資格的女性摔跤選手(二○一二年)。二女兒,Babita Kumari於二○一一年贏得英聯邦摔跤錦標賽金牌(四十八公斤級),於二○一四年贏得格拉斯哥英聯邦運動會女子自由式摔跤金牌(五十五公斤級)。Geeta和Babita的三妹Ritu Phogat在二○一六年的新加坡英聯邦運動會中,取得四十八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金牌,Geeta和Babita的堂妹Vinesh Phogat則於二○一四年的格拉斯哥英聯邦運動會四十八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獲得金牌。

  這金燦燦的家族史,不禁令人感嘆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呀。如果說是Phogat家族改寫了印度女子摔跤的世界級比賽歷史,我想這個家族也是擔得起這一評價的。無可否認的是,這所有的成就,都離不開影片中的男主角、父親Mahavir Singh Phogat在她們成長路上近乎嚴苛的訓練要求和默默無言的關愛付出。

  清晨五點起床訓練、讓女兒們換下印度女性的長袍穿上男孩式的短褲、決絕地要求女兒們必須剪掉一頭的長髮……此間種種,身為教練的父親顯然是無情的。無情到令網上有不少網友甚至質疑這是一部在宣揚父權、講述權威式教育的片子。在我看來,恰恰相反,父親的這種無情何嘗又不是對女兒的一種愛呢?細心的觀眾也不難發現,片中父親溫柔關愛女兒的表現其實並不比他的嚴苛少:母親因信奉素食主義而不願意觸碰任何葷腥(印度因宗教信仰,不少家庭不僅僅是不吃豬肉、牛肉,更是素食主義家庭),為了保障女兒的身體素質能跟得上訓練要求,從不下廚的父親看着烹飪書來為她們煮雞肉;印度農村社會強烈的男尊女卑主義導致女性不被允許進入小村裏的訓練場,於是父親在自己的農田裏親手為女兒開闢訓練場;再到後來他為女兒們辭掉工作,全心全意地陪伴女兒參加比賽……這般種種,無一不是如山父愛的表現啊。

  而片中最感人的地方不僅僅於此,因我印象最深的是父親跟母親之間的那段對話。母親問:「你現在讓我們的女兒練這個(摔跤),以後沒有男人願意娶她們怎麼辦?」父親說:「等她們變得強大了,好男人任她們挑。」要知道,印度是一個童婚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七的國家,每年約有一千萬的印度女孩兒被父母用來換取聘金,印度政府曾兩度通過法例禁止童婚並把女性婚齡提高到十八歲,但均未奏效。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母親的這種擔憂顯然是在理的,但父親的愛與堅持賦予了四個女孩兒改變命運的機會。

  影片也從側面強調了這一印度社會的現實情況:Geeta和Babita因參加好友的婚禮而逃離訓練場,並與新娘傾訴父親的嚴苛,甚至表示不想要這樣的父親。小新娘的話成了全片的轉折點,她說:「我倒是希望能有這樣的父親,能為我的未來着想,而不是從小就只讓我做家務和燒飯,當我一滿十四歲就匆匆將我嫁給從未見過面的男人,彷彿我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接下來我就要過一輩子與掃帚與爐灶相依為命的生活。」這一番話令兩個女兒頓悟了,她們開始明白,如今的辛苦訓練並不是單純地在為父親圓夢,而是在改變她們的命運,在為她們自己的未來拚搏。

  最終Geeta完成了父親的夢想,但更重要的是她實現了自我的獨立,也逃離了印度鄉村女性可悲的命運。於亞洲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導致悲劇的社會實例並不少見,印度更是大家眼中的典型國家之一。在這一背景之下,這部影片的立場和意義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了。

  誰說女子不如男,我國古有花木蘭代父從軍,近有宋慶齡愛國救民,巾幗不讓鬚眉的例子並不少見,但至今也仍有不少偏遠地區仍在上演着男尊女卑的悲劇。要明白的是,女權絕不是靠幾部影片或者優秀的先例就能爭取得到的,自立自強才是爭取女性主權的唯一途徑。追求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上,女性要付出的努力還有很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