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萬古傳聞為屈原/鄭學富

時間:2017-05-23 03:15:58來源:大公網

  唐代江南詩僧文秀曾站立在波濤洶湧的楚江之畔,舉目眺望,煙波浩渺,空空蕩蕩,他的思索一下子穿越到戰國時期:一位憔悴但硬骨錚錚的老人,翹着倔強剛直的鬍鬚,站在江邊傾訴着滿腔的忠貞和心願,為什麼如此寬闊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顆愛國之心,不能為敢於說真話的人洗刷冤屈呢?文秀悲痛欲絕,吟誦一首絕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這位戰國時期的著名愛國詩人,博聞強記,志向遠大。他作為楚國的政治家,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戰國時代,七國稱雄,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正當青年的屈原,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而一些貴族們卻排擠毀謗屈原,楚懷王聽信讒言,將屈原流放至漢北。楚懷王客死秦國,秦楚絕交。屈原於公元前二九六年被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沅湘流域,他輾轉十六年,寫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發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感嘆。

  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在《吊屈原賦》中,這樣描寫屈原所處時代的社會狀況:貓頭鷹在天上飛翔,鸞鳳卻深藏起來;小人得志尊顯,聖賢卻不得其用;正直廉潔的人受到誣衊,強橫殘暴的人卻得到稱譽;寶劍被貶為鈍口,鉛刀卻被說成鋒利;國之重寶周鼎被拋棄,空瓦罐被當成寶物;疲牛跛驢驂駕着馬車,千里馬卻拉着沉重的鹽車;帽子本應戴在頭上,卻被墊在腳下,被汗水濕透。這就是楚國的時局。

  秦國對楚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大舉進攻,勢如破竹,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流放中的屈原望着國破家亡,山河破碎,極度苦悶、絕望。他為了黎民的幸福與平安,苦諫、吶喊,然而面對的卻是冷漠、誣陷、迫害,在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他的抗爭顯得多麼蒼白無力。他形容枯槁,心情憤懣,他對漁父說,世道渾濁、眾人皆醉,我不願做閒雲野鶴混跡江湖,寧赴湘流葬於魚腹之中,也不以皚皚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一顆憂國憂民的心,燃燒得滿腔滾燙,於是他用生命和熱血,化作成永恆的壯麗詩篇。這一年是公元前二七八年,時間永遠地凝固在農曆五月初五。屈原當時六十二歲。

  屈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到洞庭湖,也不見屈原的遺體。這時,大雨磅礴,湖面上的舟船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躲避風雨。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他們再次冒着大雨,迎着狂風,爭先恐後將船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從此老百姓的家裏,這一天插上了清香四溢的艾草,用糉葉和糯米纏繞成思念,划起飛快的龍舟,排列成無盡的哀悼和祭奠。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說法最早見於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初五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江日,人傷其死,故並命舟以拯之,至今為俗。」北宋詩人張耒賦詩曰:「競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距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