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眾嘉賓為開幕儀式剪綵/ 大公報記者梁舒婷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梁舒婷報道:由全球華人基金會發起,國際中醫藥文化節主辦,首屆「國際中醫藥文化節」(下稱「文化節」)昨日於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開幕儀式,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一系列裝置藝術展、講座、文化體驗館、養生音樂會將在港陸續舉行,今年九至十月還會前往海外巡展,將中醫藥文化從香港推往國際。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全球華人基金會創辦人胡仙、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劉長樂、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花季紅、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首席講師蔣明、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李磊、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中醫業小組主席馮玖、香港中醫學會會長汪慧敏、中西醫結合學會前會長余秋良、全仁中醫創辦人歐卓榮等出席並擔任主禮嘉賓。
許曉暉致辭時表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醫藥是位列其中的精粹之一。是次文化節內容非常豐富,能提供多元的活動,將中醫藥文化帶進香港的各個角落,深入社區,讓市民大眾可以進一步認識中醫藥文化,並感受到其所帶來對身心的正面幫助。」
現代結合傳統 智慧傳承
是次文化節以「智慧傳承,迎向世界」為主題,特設裝置藝術展,展覽將現代與傳統結合,讓觀眾從現代藝術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傳統的中醫藥科學。展覽共展出由年輕藝術團隊創作的八組裝置藝術品,以及十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的以中醫藥為主題的學生作品展。
展覽將以巡禮的方式在灣仔利東街、香港醫學博物館、西九龍奧海城等地進行展覽。即日起至本月十九日,裝置藝術展於香港大會堂高座展覽館預展,展出其中五組作品及知專學生的作品。近建築研究舍創作的《百子瓶》,以傳統百子櫃的理念進行創作,透明的玻璃瓶中裝載不同的中藥,波浪形的設置如中醫藥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前進。創作者說:「現在許多人服中藥都基本是已預製好的藥粉,對不同中藥的原來面貌並不熟悉。將人們常見的藥置於玻璃瓶中,希望可以拉近觀眾對於中藥的距離,增進認識。」
展品有趣 加深觀眾認識
現場有數名專門從海外回港的觀眾。觀眾李先生曾居海外且身為中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的展品頗有意思,但僅呈現了中醫很皮毛的一部分,未將中醫的精髓很好地傳遞,但通過此舉加深觀眾對中醫的認識,實屬難得。
除了生動的展覽活動,是次文化節還結合了其他傳統文化大玩創新。如九月將舉行的養生音樂會,將古琴韻律中的五行調和與太極相結合,在合演中起到平衡身心的養生效果。昨日於開幕式上,國際古琴養生學會會長李春源和太極師傅李慶年就以一曲《瀟湘水雲》(六分半鐘節本)率先合演示範。李春源的琴聲開始如風平浪靜的水面,之後又發展成雲水湧動般急促,李慶年則隨之和諧地律動。
更多詳情可瀏覽網址:icmcfestiv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