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的油麻地是一個舊區,也是一個具文化氣息的地方。廟街的小販地攤、玉器市場、果欄,以至早幾年重開作為粵劇表演的油麻地戲院,各個地點都能吸引遊客。不過,當中我最有興趣的是榕樹頭,閒時無事,我都會到該處流連一下。
榕樹頭其實位於眾坊街,即是天后廟前一棵大榕樹前的空地。香港是一個海島,故此不論九龍或新界,各區都有天后廟。油麻地以前已是臨海地區,故此亦有天后廟,供人拜神祈福,保佑海岸的安寧。為此,榕樹頭必定熱鬧,坊眾在平常日子的晚上,在此乘涼閒話;若是喜慶日子,便在此舉行廟會慶典。
城市陸續建設起來,海岸線越來越遠,天后廟的效用亦隨之減少。榕樹頭便變成了坊眾消閒的空間。尤其是華燈初上,占卜算命、時裝服飾、家常用品,各類攤檔都在榕樹頭周邊出現。有一段時間,更有歌者在街頭演唱粵曲,供遊人觀賞。部分觀眾高興便給予十元八塊作賞錢,更多人是看一會兒便笑着離開。
我對榕樹頭最深刻的印象與戲劇有關。一九八六年,著名編劇家杜國威為香港演藝學院撰寫了話劇《榕樹下》,作為學院首屆學生的畢業展演作品。劇中除了那些與榕樹頭相關的角色,例如地保、小販、嫖客、街坊等,還有一批街頭藝人。該批藝人希望效法外地的文化城市,能夠在榕樹頭作出戶外表演,藉此與本土文化互相結合。時至今日,我每次經過榕樹頭,便會想起該劇的藝人,令我希望有朝一日,真可以在榕樹頭看到類似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