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茅善玉在《雷雨》中飾繁漪\上海滬劇院供圖
相比京崑越,滬劇屬於一個小劇種,談起這次能夠登上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文藝演出的舞台,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很高興,她在辦公室接受訪問,笑着向記者強調,演出只有四分鐘左右,但這是「不能小看的四分鐘」。一來是為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盛事而唱,二來作為一個地方戲曲演員,這也是推廣本土文化的一個難得契機。在她看來,每一次的演出活動,都是一次機遇、一個載體,能讓更多人認識和喜愛滬劇。
語言非賞劇障礙
滬劇,顧名思義是用滬語演繹的戲曲,也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劇種。茅善玉介紹,前些年,上海滬劇院曾多次赴港演出,對香港戲迷的熱情仍記憶猶新。在她印象中,香港有很濃的戲曲欣賞氛圍,加上有很多港人祖籍江浙滬,所以每次演出都會有不少「老鄉」捧場。
在香港演出時,除了著名的折子戲唱段,上海滬劇院的很多經典保留劇目也都曾整場演繹,如《雷雨》、《楊乃武與小白菜》、《庵堂相會》、《羅漢錢》等等。對他們演員來說,也期待通過自己的工作,讓在港的老上海人聽一聽鄉音,一解思鄉之情,或許還能萌生返鄉一睹家鄉變化之念。
茅善玉說,此次赴港挑選的節目自己很滿意。是選自滬劇《敦煌女兒》中的著名唱段〈守望理想〉。這部原創大型現代劇主要描寫了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從上海小女孩成長為敦煌學大家的傳奇人生。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每逢在喜慶的場合演出,滬劇的曲目通常就是《羅漢錢》中的〈燕燕做媒〉,取其歡快。但茅善玉認為,不能總是「老調老唱」。她向記者介紹,〈守望理想〉不僅旋律很優美,其中的曲調、韻味又帶有明顯的滬劇特徵。雖然《敦煌女兒》是近幾年的新作,但這一唱段已被滬上很多戲迷熟悉和傳唱,希望這「新調新唱腔」經過更多的傳播和打磨成為新一代的經典。
茅善玉還有一個觀點,因為語言和文化的不同,一個戲曲劇種並不可能被所有觀眾熟悉,但卻會因為一個唱段、一齣戲而獲得更高的知名度。有些觀眾可以不知道滬劇,一生也不會完整看上一齣滬劇,但卻會愛上一段演唱,一位演員的表演。因此,作為演員的她就是想從小小的一段唱開始努力。
推陳出新「守望理想」
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滬劇,從上海浦東的民歌鄉調逐漸發展到江浙滬地區一個流行的劇種,經歷了近二百年的滄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鼎盛時期,江浙滬一帶的滬劇團遍地開花,甚至幾歲的孩童都能隨口哼上幾句經典唱詞。然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經濟發展帶來娛樂文化活動的豐富,人口大量流動導致滬語的式微,種種原因讓滬劇逐漸萎縮。
在滬劇不景氣的時節,上海滬劇院幾乎是碩果僅存的專門院團,茅善玉也是少數在艱難中堅守的藝術家之一。她認為,滬劇有其獨特的價值,就像老上海的「活態」博物館。上海這座城市始終在日新月異,這裏的建築、文化形態、市民生活形態乃至語言都不斷在變化,以至於要一窺滬語最初的風貌、滬人過去的生活狀態、老上海的文化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這一切都可以在滬劇舞台上找到。「滬劇承載着上海的城市記憶」。
自擔任上海滬劇院院長開始,茅善玉還一直在思考滬劇的傳承和創新。她為記者歸納出十八個字「與時代同步,與城市同行;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她說,在題材上,滬劇基本以現實主義為主,這為新劇創作帶來了難度。但因其很強的包容性,不少世界名著名劇一經改變成滬劇,也能成為新的名作,如《魂斷藍橋》、《蝴蝶夫人》、《大雷雨》、《寄生草》等等。同時,一些已有的經典,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結合時代特點進行修改和補充,否則就容易與時代脫節。
還有一件工作是茅善玉十幾年常抓不懈的,就是人才的培養。她回憶,任職之初可謂焦頭爛額,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沒有人,特別是符合條件又願意學習滬劇的新人很少,兩年才招到二十八個人。茅善玉說,對於他們的教育可謂不遺餘力,包括她在內,滬劇院的名家都願意手把手傳藝,也不吝嗇給他們登台的機會,使得他們在藝術上更快走向成熟。如今,這批九零後已能撐起滬劇院的台面─這幾年推出的大戲幾乎都是他們唱主角。如剛剛在台灣演出大獲成功的大型歷史劇《鄧世昌》,如果沒有這些新人是很難撐起來的。
明年,新一批二十八個新人又將結束實習正式進入劇院。在茅善玉看來,他們都是滬劇未來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