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現存最早的文藝期刊/趙稀方

時間:2017-05-15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最早的文藝期刊《小說世界》/資料圖片

  據阿英《晚清文藝報刊述略》,香港最早的文藝期刊是一九○七年的《小說世界》和《新小說叢》兩種。

  關於《小說世界》,史家多以「失存」而不談。事實上,我們還可以找到一點線索,了解此刊的大致內容。阿英本人並未見到《小說世界》這個刊物,僅見到第四期的目錄。

  據阿英回憶:一九五五年十月,汕頭梁心如先生寫信告訴阿英,他訪求到香港出版的《小說世界》第四期一冊。根據廣告,知道《小說世界》是旬刊,逢五出版。第四期是光緒丁末(一九○七)年二月印行,阿英由此推定,創刊期應該是在一九○七年一月。梁心如給阿英附寄了《小說世界》第四期的目錄,目錄中有「社說」:《續論中國小說之源流體例及其在文學史上之位置》(瑛珀);「小說」:《春媟夢》(第四回,冶公)、《教習現形記》(第四回,覺公)、《失女奇案》(第四回,啟明)、《復仇槍》(第二回,複魂女士)等;「戲曲」:《圖南傳奇》(第五齣,鶴唳)、《救國女兒》(班本,第四齣,虬俠);「傳記」:《大小說批評家金聖嘆先生傳》(廖燕);還有散文《十八娘傳》(墨戲)及詩、詩話、聯話等。從內容上看,「多為反帝、反清作品」,「多為鼓吹民族獨立意識者。」〔《阿英全集》(第六卷),第二五九—二六○頁,安徽教育出版社二○○六年五月一日第一版。〕由此看,《小說世界》應該是孫中山革命黨人在香港創辦的鼓吹民族革命的刊物之一。

  《新小說叢》創刊於清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十二月,所存也很少,筆者看到了全部三期。刊載於第一期的連載小說有:邱菽園的「歷史小說」《兩歲星》、(法)朱保高比的「俠情小說」《八奶秘錄》、英國「婦孺小說」《亡羊歸牧》、文楷的「家庭小說」《破堡怪》、(英)彌士畢的《奇緣》、(英)女士亞利美都的「驚奇小說」《血刀緣》、(英)屈敦的「艷情小說」《奇藍珠》、(法)賈波老的《情天孽障》。除了邱菽園的歷史小說《兩歲星》之外,全部是翻譯小說。

  第二期增加了未註明作者國籍的翻譯小說《破堡怪》和《波蘭公主》、《盜屍》和《女奸細》。

  第三期主要是上述小說的續登,增加了未註明作者國籍的翻譯小說《噩夢》,又增加了「叢錄」:包括樹珊譯的《廣聞略譯》、星如輯的《歐美小說家傳略》等內容。由此看,《新小說叢》主要是一個以翻譯為主的通俗文學刊物,阿英認為,「《新小說叢》仍是以偵探小說為主的刊物」,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從「歷史小說」、「俠情小說」、「婦孺小說」、「家庭小說」、「驚奇小說」、「艷情小說」等名稱看,《新小說叢》應該不止於偵探小說,而是同二十世紀初其他文學期刊差不多,名目繁多。而其內容,阿英概括為:「蓋有激於晚清內政之腐,外交之失而有言也。」〔《阿英全集》(第六卷),第二六七頁,安徽教育出版社二○○六年五月一日第一版。〕

  阿英在《晚清文藝報刊述略》中有關於香港最早文藝報刊為《小說世界》和《新小說叢》的說法,一直被視為文學史的定論。然而隨着《中外小說林》的出現,這一定論被打破了。《中外小說林》前身是《粵東小說林》,創刊於一九○六年八月二十九日,次年即一九○七年五月一日遷移到香港出版,易名為《中外小說林》,一九○八年一月由公理堂接手,刊名又改為《繪圖中外小說林》。二○○○年四月,香港夏菲爾國際出版公司出版了《中外小說林》影印本,其包括《粵東小說林》第三、七、八期,《中外小說林》第五、六、九、十一、十二、十五、十七、十八期,《繪圖中外小說林》第一至八期及第十一期,雖然不全,然而也有二十期之多,時間之早,數量之豐富,都遠超過了《小說世界》和《新小說叢》。

  《中外小說林》(以下統稱為《中外小說林》)的創辦者,是黃世仲(小配)和他的哥哥黃伯耀兩人。《中外小說林》的結構大體分為三個部分:首要是「外書」,其次是主要部分小說欄,再其次是港粵本地通俗文藝部分。「外書」即論說的部分,《中外小說林》的「外書」有一個特色,即主要是文學論說,如《文風之變遷與小說將來之位置》、《探險小說最足為中國現象社會增進勇敢之慧力》、《小說之支配於世界上純以情理之真趣為觀感》等。看得出來,這些文章繼承了梁啟超的小說啟蒙的思路,不過在目標上更進一步將「改良」變成了革命。《中外小說林的》小說欄,分為創作小說和翻譯小說兩部分。創作小說部分,黃世仲本人的「近世小說」《宦海潮》和《黃粱夢》一直連載,佔據了主要部分。翻譯小說部分也分為「偵探小說」、「艷情小說」等等,篇幅也頗不小。通俗文藝部分包括種種港粵地方曲藝形式,如「南音」、「班本」、「粵謳」等等。

  由於阿英沒提到《中外小說林》,導致後面的論者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刊物。劉以鬯在《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中只涉及了《小說世界》、《新小說叢》、《雙聲》和《英華青年》等刊物。劉登翰的《香港文學史》提到了《中國日報》、《有所謂報》等革命報紙,卻遺漏了《中外小說林》。

  遺漏了《中外小說林》的後果之一,是忽視了黃小配對於香港文學史的貢獻。黃小配早年即由孫中山親自主盟參加同盟會,擔任香港方面的工作。在革命黨與保皇黨的論戰中,他撰寫了洋洋三萬多字的《辯康有為政見書》,在香港的《中國日報》上連載了一個多月,廣為傳頌。黃小配在當時是廣有影響的小說家,有《廿載繁華夢》、《洪秀全演義》、《宦海升沉錄》、《五日風聲》等多部作品面世。不提黃小配,是香港文學史的一個遺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