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老人科醫生黃顯約直言老來生病,全因器官退化/受訪者供圖
香港人口老化,在公立醫院,不時會見到坐着輪椅的老人家排隊看醫生,陪診者有些是病者的家人,但大部分都是家傭。最近,台灣著名小說作家瓊瑤表示當她病危時,不要在其身上插喉或用上任何醫療儀器,而丈夫因中風失智認不到她,更是她此生最大的痛苦。人終有老弱多病之時,我們該怎去面對?/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香港沒有安樂死,老人病危時,醫生會盡力搶救。今期訪問老人科醫生黃顯約,他直言人老身體機能就有各種病症發生,常見的有認知障礙症、高血壓、關節炎、失禁、中風、抑鬱症、糖尿病和老人痛症等,認知障礙則會給病者家人帶來最大的壓力。
黃醫生說:「引發各種老人病的原因是,體內器官逐步退化。對於患上認知障礙症的老人來說,醫生和藥物也及不上家人的支援和關心來得重要。患者認不到人和不知失去自顧能力,於患者而言可能不覺是一回事,家人卻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對醫生而言,可以幫到病人的地方亦不多。認知障礙症的成因有很多;如今治療癌症的醫學發展一日千里,我相信他日終會找到誘發認知障礙的原因,這也是未來大勢所趨的重點研究。」
照顧者壓力大
黃醫生表示每個人都會老,老了「機器」便會退化,「機能」沒可能像以前一樣。他說:「如果老了能夠還原年輕時的『機能』,這個『本』是值得尋找。現今醫學對老人認知障礙的成因,基本上認為是血管老化病變、代謝物積聚、缺乏某些維他命、藥物的影響等。事實上,能找出確實病因的機會很微,如患者腦有瘀血,動手術後,也只能達到紓緩徵狀的作用,但要真正的痊愈,就要找到根本的原因。」
黃醫生更指,家中如有老人患上認知障礙症,家人於照顧上需有危機感。他說:「老人患上認知障礙症,藥物只能減慢患者病情惡化,家人要減低照顧病人方面的壓力,便要提高和有預防危機處理的心理準備。要知道,對着患者如同對着一個小孩,他們沒可能聽得明白和遵從大人的指引行事,所以家人不要和患者爭拗,另外,千萬不要搬屋,因患者不能接受新環境。朋友對患者亦好重要,但一定要患者認到對方才行。晚上如想患者安靜,別給他們服用安眠藥,因藥物會令患者失控。患上認知障礙症,最好由患者信任的家人照顧,若然子女要上班,責任只得交予傭人。家人即使壓力大,亦可以和患者慢慢磨合,要理解對患者講道理是沒可能的。即使將患者送去老人院,患者亦可能要穿上束縛衣,或需要用尿片,他們抗拒便會拉扯身上的束縛。這說明單靠一個人照顧認知障礙症病人是沒可能的,家人需要很大的支援。」
那是否老來都會患上認知障礙症?黃醫生說:「不是每個老人均會患上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發生的原因很複雜,它更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而且查不到因由。有些八、九十歲的老人家仍思路清晰,雖然他們的腦袋或多或少有點退化。而年輕人有認知障礙症到底是少數,但健康往往都是預防勝於治療。要預防認知障礙症,就要生活正常、營養充足、食得健康、勤做運動、不煙不酒,不過,以上這些方法對年長的人而言,是有預防作用,但三、四十歲的人患上認知障礙症,又怎樣預防?(那為什麼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我傾向相信是由人體基因變化誘發出來的。」
中風抑鬱常見
老人除了有機會患上認知障礙症,中風亦是常見的疾病。有些中風的病人即使有家人悉心照顧,脾氣仍然非常暴躁。對此,黃醫生說:「將心比己,人若中風,行動不便,自然不開心、忟憎,又會被人笑『論盡』。但中風是有機會康復,主要看病情的輕重。現時的藥物比以前先進,輕微中風若能及早治療,康復並非無可能,即使情況較嚴重,同樣有方法紓緩病者的不適,以及控制病情的變化。要預防中風,就要防止『三高』的出現,即是血壓高、糖尿高和高膽固醇,若三者控制不好,便會大大增加中風的機會。」
另外,對於老人家抑鬱,黃醫生覺得這和老人家的性格也有關係,他說:「抑鬱就是不開心,人會有開心和不開心,有些人以為有時不開心好正常,不會為意,但若持續不開心,問題就比較嚴重。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醫生會嘗試了解老人家的心結,但心病還需心藥醫,醫生的藥怎及得上家人的關心?即使有藥物的支援,亦要看老人家本身的性格,如易忟憎,就會罵子女發泄情緒,有些性格較正面,就會盡量不想煩到家人。」
黃醫生相信時下很多病症皆因病毒入侵令身體產生變化,如今已有不少個案得以證實。他一再重申癌症治療的發展一日千里,找尋到病毒的源頭就可以作預防,相關的醫學研究同樣會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