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行走的花園/趙 威

時間:2017-05-12 03:16:03來源:大公網

  蟳埔,泉州灣晉江入海口邊上的一個漁村。早在桑田中國,這裏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處在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交流碰撞的最前沿。而今,蟳埔名聲日顯,得益於獨具閩南風情的蠔殼厝和蟳埔女。越來越多的旅遊愛好者來這裏尋覓遠古氣息,感受閩南文化的濡染。

  儘管來之前,做了一些「功課」,當我從計程車上下來,站在蟳埔街頭,還是有些茫然。三四層的小洋樓排列在街道兩側,密得讓人喘不過氣,當街立着一塊大青石,要不是嵌在上面的兩個鮮紅大字—「蟳埔」提醒着我,心中的疑惑斷然難以消解,哪裏有閩南紅磚與白色蠣殼相間的蟳埔元素?在一位環衛工人的指點下,試探着往村巷深處走去。倏地,眼前一亮,第一個驚喜從一條逼仄的小巷中拐了出來。「看,行走的花園!」我難掩喜色地提醒着身邊的妻子。從小巷走出來的,是一位頭戴漂亮簪花的蟳埔阿姨,穿着一件紅色花褂,腳蹬水靴,用一把兩頭帶有翹勾的竹製扁擔挑着兩桶海鮮,趕往街心的水產市場。蟳埔女有個別稱叫「鷓鴣姨」,源於清代在此地設立的鷓鴣巡檢司,「阿姨」在蟳埔話中是媽媽的代名詞,所以可以親切地稱年長的女人為蟳埔阿姨。

  一路走來,我發現這座「行走的花園」是沒有年齡之分的,下至稚嫩的小姑娘,上到耄耋老奶奶,頭上的「花園」皆爭奇鬥艷;「簪花圍」「丁香鈎」「大裾衫」,幾乎是她們的「標配」。「鷓鴣阿姨愛簪花,不驚父母厝內空。五顏六色大裾衫,花紅柳綠寬褲腿。」童謠唱出了幾百年來的服飾美學。我吃驚於在現代化無孔不入的今天,蟳埔女竟如此完好地保留着古老的傳統,那麼純粹,那麼一絲不苟。

  從熱鬧的街區拐進一條鋪石小路,終於見到了僅存的蠔殼厝,多數已是殘垣斷壁、人去屋空,剩下的則兼做民俗客棧。「蟳埔花米」,一個透着樸實之美的名字,讓人不由得想起北方鄉間的花布衣,一樣的淳樸,一樣的美,惹人生出親近之感。主人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蟳埔阿姨,剛從外面回來,迎頭撞見我們,熱情地招呼着,要我們參觀一下她辦的民俗展。正合我意,借機了解起了「簪花圍」。蟳埔女子自小留長髮,十一二歲時開始盤頭,一頭烏絲在茶油或蘆薈汁的護理下,齊整柔順,以象牙筷(現在多用塑膠材質)做軸固定,一圈一圈盤起到腦後成螺旋髻;髮髻作圓心,用麻繩穿起新鮮的花苞、花蕾,一年四季,開什麼花用什麼花,粗糠、含笑、山茶、玉蘭、玫瑰、夜來香……少則一環兩環,多則五環七環,層層疊疊,團團簇簇,芬芳艷麗,儀態萬方,生出一個姹紫嫣紅的頭頂花園,在歲月長河中,不知美麗了多少女子!愛美的妻,也要阿姨給她盤一個,我側立一邊,仔細欣賞起這獨具特色的蟳埔美學。「鮮花要保持新鮮,頂多兩天一換。」阿姨的介紹讓我着實吃驚,看來護養這片頭頂花園,用度不菲。不過,爛漫鮮花釵邊插,是「無處不相宜」的美感……

  「海絲之路」不止是一條溝通東西的商路,更是文明交融之路。蟳埔人,有着古阿拉伯人的血統,曾任宋代泉州市舶司三十年的蒲壽庚,就是阿拉伯海商的後裔。相傳,其私家「雲麓花園」中有許多引種自西域的奇異花草,如粗糠、茉莉等,插到了蟳埔女的簪花圍上;如今上了年紀的老婦人,還習慣包紮阿拉伯式頭巾──番巾;一切,無不洋溢着濃郁的海洋文化氣息。

  這種對多元文化的包容,也是中華文明的魅力所在。今天,站在「新海絲之路」的大時代,美麗勤勞的蟳埔女,一定能創造出如花般燦爛美好的生活。

  花是美的載體,在蟳埔,花又是歷史文化,是生活哲學。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