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謝君豪回港分享廿載演戲心得/大公報記者梁舒婷攝
【大公報訊】記者梁舒婷報道:先有出演話劇《南海十三郎》主角江譽鏐(南海十三郎),後又以同名改編電影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香港演員謝君豪的演藝生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便烙下了「十三郎」的印記。近年該話劇還到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新加坡巡演,時隔十多年這位「原版」十三郎仍人氣高企。昨日謝君豪作為香港演藝學院的校友,受邀到演藝學院賽馬會演藝劇院出席講座「謝君豪.十三郎.廿載台板結義」,與學生和戲迷分享心得。
是次講座為首屆香港演藝學院節的節目之一,謝君豪是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第二屆畢業生,今次特意回香港表示支持。為了不讓「老師兄」感到「近鄉情怯」,演藝學院特意找回幾張珍貴的老照片。與大家的想像不同,在校時謝君豪幾乎都是飾演配角,因此出現在每張舊照的邊角位,甚至要放大才能辨認出來。他笑稱:「以前每周我們都會有小劇場演出,十五分鐘一場表演給全校看。雖然我不是主演,但我很積極『參與演出』!我演了幾十個角色,個個都來找我,可以講我是『搶手貨』了。」
初出茅廬 演「十三郎」
一畢業謝君豪便加入了香港話劇團,他認為自己於一九九三年被破格提升為最年輕的首席演員,並且獲得機會飾演話劇《南海十三郎》的主角,皆因有香港話劇團首任藝術總監楊世彭的知遇之恩。事實也證明了楊世彭眼光獨到,謝君豪的十三郎一炮而紅。
舞台劇《南海十三郎》以一九三○年代粵劇編劇家南海十三郎的生平事跡為題材改編,而飾演十三郎的謝君豪此前卻從未學習過粵劇的相關知識。他回憶道:「當年話劇團裏都是比我年紀大許多的演員,但初出茅廬的我沒有感受到太多壓力,揣摩複雜的角色也憑直覺去突破,對粵劇下苦工夫去惡補。」
一往無前 打動觀眾
謝君豪稱自己一路走來更多的是憑一顆對戲劇的初心去面對和解決難題,這也是今次回來最希望傳達給師弟、妹們的心得。他說:「我也曾經失落過,質疑過自己,但我知道想來想去是無用的,應該要有一往無前的精神。」也憑着這顆難得的赤子之心,當跨界去拍電影時,面對不同的表演和表達方式,他也一步一腳印地走過來,憑十三郎一角獲得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
正值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謝君豪也談起近年於內地城市演出的體會。他表示,近年到內地的演出機會變多了,發覺觀眾接受粵語話劇的程度是很高的,看字幕很快,甚至是《南海十三郎》中出現的有「古味」的粵語。他開心地說:「尤其是北京、上海的觀眾,看劇很認真,有很多觀眾洋洋灑灑就寫下四、五千字的體會,讀完我也受益良多。」
廿載過去,謝君豪的十三郎魅力不減,對戲劇的熱愛依然純粹,感染着在場的所有學生和戲迷。
查詢更多關於香港演藝學院節的節目可瀏覽網頁:www.hkapa.edu/event/AcademyFestival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