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粵語港片 絲路先鋒

時間:2017-05-12 03:15:54來源:大公網

  圖:麥欣恩(左起)、鄧思穎及劉擇明出席簡介會,講述香港在「一帶一路」發展的作用/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道:日前,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文系副系主任鄧思穎、助理教授麥欣恩及博士研究生劉擇明以「香港語言、文化:何去何從?」為題舉行了一次媒體簡介會,三位學者透過回顧不久前結束的「海上絲綢之路組曲」系列活動,從語言、教育及電影三個方面講述香港在「一帶一路」發展的優勢及作用。

  粵語流通「海絲」

  以「海上絲綢之路組曲」為題的專題講座、書展、國際論壇及工作坊等學術活動,由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與中文系合辦,已於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三十日在中大舉行。該系列活動以「海上絲綢之路的聲音」三場主題講座拉開序幕,其中鄧思穎與兩位來自泰國的華語學習者文旺法師和柴美蘭進行「非母語者的對談」,麥欣恩主講「南洋電影、教育與文化」,探討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電影文化,以及香港和南洋地區電影的關係。

  簡介會上,鄧思穎首先介紹香港語言、文化現狀:「香港雖然目前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口有近六百二十七萬,加上能說粵語的人口,總共佔近百分之九十五,社會對粵語知識的認識卻嚴重不足。」他認為「兩文三語」中粵語的教學地位有待提高,建議在正規的基礎課程中增設粵語語言學知識,懂粵語不僅體現在語言表達,更是粵語歷史、拼音、語法及其與其他語種之間聯繫。「粵語並非只屬於香港的『本土』語言,也流通於『粵港澳大灣區』,也為東南亞和其他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華人的主要溝通工具;只有強化香港的粵語優勢,才能影響到周邊地區。」他補充道。

  少數族裔是香港多元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中有大部分是來自「一帶一路」的國家。他們的中文讀寫水平、普通話溝通技巧的提高,有助於日後跟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聯繫,投入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劉擇明解釋。

  港產片仍有優勢

  以粵語為基礎的港產電影、流行音樂曾經風靡亞洲。麥欣恩認為香港電影的「黃金期」是在冷戰年代,香港取代上海,成為華語電影製作的重鎮。據非官方數字統計,高峰時期曾年產國語與方言電影超過三百部,甚至超越荷里活的產量。以前港產片可以透過「片花」尋得投資,港星的號召力也是票房保證,深深地影響了東南亞地區尤其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和韓國的一代觀眾;如今香港「造星」能力大不如前,電影工業在萎縮,但她深信:「劇情片仍是香港電影的優勢所在,如杜琪峯的黑幫片一直深受新加坡觀眾的追捧。」

  她坦言香港電影未來發展可以重拾亞洲地區的市場,特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因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同屬英國殖民地,在脫離殖民後經歷類似的身份認同轉變,在語言、歷史及文化上有共通之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