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法國珍寶走進紫禁城

時間:2017-05-10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拿破侖一世加冕之劍\大公報記者 黃璇攝

  征南戰北,萬事流水。帝后之心,珠玉葳蕤。

  一柄柄縱越古今、寒氣逼人的寶劍,一頂頂珠光富麗、華彩奪目的皇冠,一枚枚出自鬼斧的纖巧胸針,一串串來自神工的絕美項鏈,一段交織烽煙與愛情的法蘭西歷史,一座兼具神秘與磅礴的東方皇城……所有這些都融會於正在北京故宮舉辦的「始於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展覽由故宮博物院與尚美巴黎CHAUMET(以下簡稱尚美)攜手舉辦,全球十七家著名博物館首度聯袂,羅浮宮博物館名譽主席亨利.盧瓦耶特親任策展人。展覽共展出三百餘件藝術傑作,包括大量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尚美珍寶、繪畫以及各式藝術品,其中不乏首次走出法國,甚至首次公諸於世的國寶珍藏與絕代匠造。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談及此展時曾言:「工匠精神是當下國家發展最應珍視的精神。人們在觀看這些珠寶藝術品時,應為其中卓越的工匠精神所打動。」

  欲戴王冠 必承其重

  尚美素以冠冕創作聞名於世,在珠寶藝術的璀璨長河裏地位烜赫。有人曾說,尚美的一件件曠世傑作見證了法蘭西的復辟與革命。而幾度浮沉的拿破侖家族則親自詮釋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無盡意味。在此番展覽中,拿破侖一世、約瑟芬皇后,以及當時許多歐洲著名的人物史事也都依次登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展覽有一個兼顧東西方文化的名字—尚之以瓊華。尚喻指法國尚美,華可指文明中華,全句出自《詩經.齊風.著》,本意是女子喜見夫婿親迎、稱讚對方玉飾照人,用於此展自然也包含了中法文化多親多近、兩國交往不斷升溫的殷殷期冀。

  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誕生於一八○二年的「拿破侖一世加冕之劍」。寶劍與劍鞘平行斜插,整個劍身細長英氣,劍柄與護手嵌滿了璀璨的寶石,在展室幽暗的布景之下,更顯出奪目光華。這把寶劍是尚美掌門人尼鐸應拿破侖之令而作。一八○四年十二月二日,拿破侖正是佩戴着這把寶劍在巴黎聖母院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大典。

  據史料記載,當時拿破侖要求使用璀璨炫目的法國皇冠珠寶,尤其是重達一百四十克拉的傳奇美鑽「攝政王」鑽石。值得玩味的是,這顆巨鑽並未鑲嵌在劍把的縱立面上,而是安靜地躺在護手的上橫面上,不易直接發現。有人猜度這體現了昂揚與內斂的完美結合。此外,寶劍還另鑲了四十二顆同樣來自法國國庫的寶石。有人說,拿破侖希望藉此賦予這柄寶劍更深層次的政治意義,即承襲前朝帝制,名正言順地執掌法國大權。

  「加冕之劍」後方便是著名的拿破侖加冕畫像。畫像上的拿破侖身着盛裝、手持權杖,目光篤定,儀態安然。很多參觀者都喜歡久佇畫像與寶劍之前,靜氣凝神,陷於沉思。人們或許在感慨,這位曾經叱吒風雲、橫掃歐陸的「戰神」竟也有如此安詳的一刻,他那飽蘸權力與欲望的利劍竟也有如此純美的一面。

  自古英雄配美人,在展廳內與拿破侖恰成對位的正是一頂頂精美絕倫的皇冠。如果說尚美為法蘭西帝王打造的寶器,更多仍處在英雄光環之下。那麼帝王夫人們曾經佩戴過的一件件的珍寶首飾則是尚美絕世匠心的獨家秀場。

  在眾多珠光寶氣的皇冠中,有一頂最為獨特。九根飄逸的麥穗隨風輕擺,彼此交疊,這款名為「麥穗鑽冕」的皇冠以自然主義的風格、低調奢華相結合的特點,引來無數觀者拍照。在西方文化中,麥穗是豐收女神克瑞斯的標誌,象徵着繁殖力與生命力。據稱約瑟芬皇后對麥穗形象情有獨鍾,因此這款鑽冕雖是尼鐸為瑪麗.露易絲皇后而作,但展品背後懸掛的卻是約瑟芬皇后的畫像。不過令人唏噓的是,約瑟芬皇后始終未能給拿破侖誕下子嗣,最終只落得無奈離異的結局。

  一些敏銳的參觀者發現,展廳裏精美絕倫的頭冠,並非悉數為帝室所用。在一款落款為「德.塔魯艾侯爵夫人卷葉紋冠冕」的展品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認證講師黃樂為人們解開了其中端倪,「你們看,這款展品註明了創作於一九○八年,這時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已經崛起,實業家們已經具備了為自己夫人購置奢侈品的經濟實力。」黃樂說,從皇家御用到為富商定製,這些精工細作雖然同出自尚美之手,但卻深刻地體現了歷史的延展性。

  藝術奇珍 獨一無二

  歷史之光深邃難測,但其投射出的微芒卻不會忘記在任何一塊美玉上留下印記。在拿破侖統治時期,尚美的珠寶無不閃耀着新古典主義的光彩,線條靈動,充滿對自然神韻的提煉拿捏。然而時過境遷,一八一五年,拿破侖帝國瓦解,尚美一代掌門尼鐸一朝歸隱,這家珠寶巨頭開始進入「弗森父子時代」。這一時期,浪漫主義取代新古典主義成為時尚潮流,其注重自然的藝術觀在弗森父子的巧手之下,最終演變成了一件件與自然原物幾無二致的藝術奇珍。

  從配以動物羽毛的冠冕和髮飾,到宛若鵬鳥展翅的羽翼珠寶,再到憨態可掬的小丑胸針,尚美用浪漫主義手法將自然之美與人工之巧完美融合。黃樂特別提示人們注意一款蘆葦胸針。乍看去,這枚胸針並無更多不同,只覺得形態逼真,是一件自然主義佳作。但黃樂卻解釋說,其實這枚胸針蘊含了設計師與佩戴者對生命韌性的渴求,這是通過珠寶來表達一種獨特的哲學觀。

  在法國古典文化中,蘆葦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著名的《拉封丹寓言》中就有一篇名為《橡樹與蘆葦》的故事,柔弱的蘆葦雖在風中低頭但從不會折斷,而貌似強大的橡樹卻在暴風雨中倒下。法國偉大的數學家兼哲學家帕斯卡在他的《思想錄》中也把人比喻成蘆葦:「人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當宇宙摧毀他時,他依然比摧毀者高貴。」

  如果說嵌於拿破侖「加冕之劍」上的那枚一百四十克拉巨鑽足以令人瞠目的話,那麼,展廳內一款酷似電影《鐵達尼號》(內地譯《泰坦尼克號》)中「海洋之心」的碩大藍鑽及其精妙設計,則絕對讓人窒息。這枚足有約三百二十克拉的碩大藍鑽通體澄澈透亮,好似一汪天水被封駐在人類時空之中,最為獨特的是,設計師為藍鑽增加了許多銀白色的吊穗,穗頭做成水珠狀,整體看去,彷彿「大海滴水」一般,動感十足,瑩潤無比。只不過,與這枚絕美無二的配飾相比,它的正式名稱「貝殼紋飾三角胸衣胸針」就顯得遜色得多了。

  為促成本次展覽,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楓丹白露宮、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等世界著名文博機構及多位收藏家都慷慨出借。「這枚碩大的藍鑽就是來自一位澳洲私人收藏家。當時策展人與這位私人藏家溝通了很久,對方才同意把這枚『海藍之石』拿出來展示。」黃樂透露,這枚寶石代表夫妻雙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是為理想婚姻的最佳見證。

  「海藍之石」是整個展覽中最大的一枚寶石,引來驚嘆無數。不過被安放在它旁邊的一件展品卻絲毫沒被搶走風頭。這款名為「章魚項鏈」的配飾用水晶、碧玉、碧璽、鑽石、金五種材料精製而成:綠色水草間,一條身手敏捷的白色章魚伸出觸手,吸住許多鑽石,其中一爪所抓的石榴石碩大鮮紅,最為奪目。「其實這顆璀璨的紅珠,是一位伯爵送給愛人的訂婚禮物。」黃樂笑着說,它的寓意就很明顯了,在伯爵眼裏,愛人是自己所屬,要緊緊抓住,就像掌上明珠一般。

  兩枚戒指 愛情故事

  任何藝術傑作都不僅是娛人耳目那麼簡單,它們必然以其人文關懷觸動人心,尚美的創作也不例外。看過了以各種植物、動物為藍本的自然主義傑作,一座名為「浩博杯」的雕塑作品顯得十分特別。整件作品由金、鎏金銀、血玉髓、琺瑯製成,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主體是一位赤身裸體、被縛於岩石上的女性,上部主體是一位騎馬英雄勇鬥海怪的情形。

  熟悉希臘神話的人一定能夠看出,這件作品表現的正是「珀修斯解救公主安德洛美達」的故事。根據神話傳說,安德洛美達是埃塞俄比亞國的公主,因其母不斷炫耀女兒美貌無雙,引來海神波塞冬夫婦的嫉恨。安德洛美達遂被海神命人縛於海岩之上,受盡磨難。後來,恰巧天神宙斯之子珀修斯路遇此景,珀修斯遂拔刀相助,力斬海怪,救出公主,二人最終亦結為伉儷。「這件作品意在告訴人們,不管遭遇多麼艱難的處境,都還是有希望的。」黃樂說,這也隱喻了尚美雖然歷經世事變遷,但其家族傳承的精神是一直未變的。

  除了具有濃郁西方文化味道的藝術品,此次展覽還把尚美中國風系列藝術品與故宮博物院的同類型藏品劃入一片單獨區域共同展出,使整個展覽顯得氣韻多元,文化味道上相得益彰。故宮宮廷部副研究員章新就表示,此次故宮特地從一百八十萬件展品中選擇了二十二件展品,它們可能不是最炫的,但卻是最有趣的,因為它們展現了中西方在珠寶製作工藝、審美需求等方面的異同,呈現了過去兩個多世紀中法兩國在古典珠寶藝術領域的對話與共鳴,揭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

  展覽中,很能體現布展人精心的是兩枚小巧的戒指。兩枚戒指雖然材質不同,但均為亮銀色,看上去確實平淡無奇。不過尚美此展已經反覆印證,越是看似普通的展品,其內涵與匠心越是非同凡響。果然,其中由金、琺瑯、鑽石製成的稍大一點的「拉謝爾戒指」,其實是拿破侖私生子亞歷山大.瓦勒斯基贈與女演員拉謝爾的禮物,指環內側刻着「alexandre 23 9 bre 1842」的字樣,記錄了二人的相逢與相戀。另一枚稍小一點的鎳金戒指「來頭」更大,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饋贈婉容的定情信物,這枚戒指外表光潤,不染纖塵,但仔細看去,內壁卻刻着一行小字「I love you forget me not」(我愛你,勿忘我)。據悉當年婉容也回贈了溥儀一枚戒指,內壁刻着「允執厥中,惟精唯一」。

  縱然時光不居,歲序催人,不過被這一款款絕代匠造所記錄與固化的歷史時空、陳年往事,卻一如它們的無限炫彩一樣,芳華不減,永久流傳。

  編者註:該展覽展期至七月二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