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杭幫菜博物館\資料圖片
從前看《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記錄宋代飲食文化的著作,美則美矣,總遺憾無法看到實物,自己的想像力有未逮。這次到杭州參觀中國杭幫菜博物館,又在那裏吃了精緻晚餐,庶幾彌補了這個缺憾。
博物館坐落在南宋皇城遺址旁的江洋畈原生態公園,南臨錢塘江,北傍蓮花峰,西連虎跑泉,東靠玉皇山、八卦田,毗鄰西湖。生態公園原本用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堆積成山,造景而成。我們去的那日春寒料峭,感覺寒惻惻的,但空山新雨後,格外清新。車子開上山路,停在博物館前。此館由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研究所所長趙榮光主持設計。館內有大量文字、圖片與古、近、現代的文物陳列,還提供智能講解器。參觀者戴上耳機,在某個展區停留十秒以上,針對那裏的解說就會自動開啟。
陳設包括十個展區、二十個歷史事件的場景復原,梳理了上至良渚文化,經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歷史階段,下至民國和當代的杭幫菜傳承、發展的脈絡。這裏有唐朝白居易、元稹在杭州送別吃船席的微縮模型,燈火昏昏,別有一番朦朧詩意。宋人愛吃的牡丹鮓原來就是用醃魚切成薄片後做成牡丹花形狀,玲瓏剔透。明代于謙小時候包糉子的雕塑點明他對屈原精神的傳承,把吃食和家國興亡聯繫在一起了。清代滿漢全席的模型展極盡奢侈,與現代浙江文人相關的美食韻事則盡顯杭幫菜的書香雅致。
從歷史發展來看,杭幫菜一直保持了偏重新鮮地產蔬菜(如竹筍、雪裏蕻)與水產的傳統,點心方面又吸收了宋朝南遷後帶來的北方菜特色。當代公認的杭幫名菜,如東坡肉、炸響鈴、叫化童雞、西湖醋魚等,都有同等大小的模型展覽。另外,博物館對《山家清供》、《閒情偶寄》、《隨園食單》等古代美食文學着作中記載的菜式都作了相應復現和陳列。杭州人愛吃的鹹蛋、春筍、蠶豆等家常菜歷歷在目,直觀鮮明。
參觀結束,我和美國學生、教授、記者在此晚餐。博物館共三家餐廳:東坡閣,杭州味道,錢塘廚房,規模從小到大,從會所性質到提供三五席乃至上百桌的宴會服務,同屬杭州餐飲服務公司。聽說生態公園平日還有打豆漿等室外互動活動。到這裏參觀的遊客可吃,可看,可遊,真是服務一條龍。我事先通過杭州餐飲業人士聯繫,定下用餐標準,安排好了菜單。所以,我們一行二十人剛進杭州味道,涼菜、熱菜就川流不息地送上來了。博物館的王芳副總親自為我們解說,讓人領悟到這裏的菜品在傳統中又見新意。
比如,冷菜除了傳統的油爆蝦、糯米糖藕之類,還有用葫蘆絲染綠做成的「絲絲(事事)如意」,形狀像用麵條做的中國結,加花生醬做調料。熱菜中有G20峰會上用過的鱈魚球,咖喱蝦球,為的是適應西方人食用魚蝦不會拆骨、剝殼的習慣。叫化童雞改名吉祥如意雞,用荷葉包裹,現場拆封,兼具表演性質。味道厚重的東坡肉則加了白麵饃和青瓜絲拼盤,去膩清口。當令菜「蒸雙鮮」食材為春筍和雪裏蕻,看似樸素。「桃花鱖魚」用鱖魚段清蒸,四周圍上一圈粉紅的蝦餅象徵桃花就讓學生讚不絕口了。杭州小籠包自然是招牌點心,但金黃的油炸大麻球加一圈綠紫黃三色相間的蓮花酥拼成的「花好月圓」更令人驚艷。
這次杭幫菜博物館之遊,看、聽、吃三管齊下,更加深了美國學生對中國飲食文化的了解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