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海事博物館裏的鄭成功神像
台灣台南最近舉行一年一度的鄭成功中樞祭典,紀念他開台三百五十六周年。將時間倒數至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誓復明室的鄭成功率軍退至台灣,驅逐了荷蘭佔領軍,在台南設立承天府統治。但翌年病逝,年僅三十九歲。民間感念鄭成功忠貞義節,將他奉若神明供奉。
鄭成功長子鄭經繼承延平王王位,此時清廷已下令沿岸五個省份實施遷界,所有居民內遷五十里,堅壁清野,以斷絕對鄭氏部隊的援助,令海上貿易一蹶不振。鄭經留台開墾,最後鬱鬱而終。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繼位,兩年後清朝水師提督施琅攻克澎湖,迫使鄭克塽投降,結束二十多年的對峙局面。
台灣歸順清帝後,民眾初期不敢公開建廟供奉鄭成功,只把神像寄附於廟內,直至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才正式有廟祠建立。今天台南的延平郡王祠(原稱開山王廟)和鄭成功祖廟(原稱大王廟),均以鄭成功為主神。
香港沒有廟宇供奉鄭成功,但海事博物館有一尊清代彩繪木雕鄭成功坐像。它身穿朝服,戴冠飾,有少量鬍子,雙目低垂,臉容祥和,與台灣民間祭祀的鄭成功像相似。台灣有些神像的背部可見挖了小洞,用以放入靈符、香灰或其他聖品,以增神性。海事博物館這尊鄭成功像的背部也有小洞,展現閩南雕刻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