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語話江南》演員上台謝幕\蘇州吳中評彈團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道:提起評彈,總讓人想起江南的小橋流水、絲絲的琴音和說話糯糯軟軟的水鄉女子。由香港上海戲曲藝術協會主辦、蘇州吳中評彈團演出的《吳語話江南》於五月一至二日兩晚在香港大會堂上演兩場。
評彈,起源於蘇州,是評話和彈詞兩種曲藝形式的合稱,以蘇州話表演。評彈有說有唱,主要分為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演員均自彈自唱,以小三弦和琵琶伴奏。
即興「放噱」 喝彩連連
今次來港演出共有十人,陣容精簡,但個個名家。蘇州吳中評彈團的六名演員包括:團長陸人民、副團長錢國華、陳琰、張建珍、馬志偉及莫桂英,皆為國家一級和二級演員;上海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秦建國、蘇州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施斌、蘇州市文聯副主席吳靜及國家一級演員張小平作為特邀嘉賓。
開場前,台上道具僅有一桌兩椅,女演員身穿旗袍抱着琵琶,男演員穿着素色長衫手執小三弦緩緩上場,演奏開篇《蕭何月下追韓信》。座無虛席的劇場裏,觀眾被逗得大笑和連連喝彩;記者第一次看評彈,又因聽不懂蘇州話,一直要留意台前的字幕機,反應慢人一步。在評話《武松.打店》中,飯店老闆因武松進店時摔了一跤便給他十兩銀子作補償,而演武松的張小平離店時,即興「放噱」:「如果我連滾帶爬地出門,就可以在香港半山買房子。」劇場內更是哄堂大笑。評彈常見一人分飾多角,猶如西洋獨角戲,雖不懂「吳話」,仍會被抑揚頓挫的唱腔和滑稽的肢體語言所吸引。
在上半場的間歇,秦建國和陸人民在後台接受了記者專訪。以蘇州方言為主的評彈如何擴展江浙以外的觀眾?秦建國答:「吳話是評彈的精髓,改變它便會喪失語言上的韻律美。對於不懂蘇州方言的觀眾,演出全程都配以字幕,即使到國外演出,觀眾也能產生共鳴。」
遵循古法 拜師學藝
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秦建國直言在評彈界仍遵循古法「拜師學藝」,徒弟要向師傅磕頭,意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如果沒有這樣嚴格的拜師,就很難傳承下去。以前多為子承父業,但現在漸少,所以很多傳統藝術都由師傅口傳身授,傳承學生;比如我師從蔣月泉,拜他門下的學生數以百計,如果沒有這些學生,不僅評彈的傳承會脫節,觀眾層也會脫節。」記者留意到,來看演出的觀眾多以中老年為主,他解釋道,會來看評彈的多數是一直追隨他的「粉絲」,故年紀都與他相仿,因為這一批觀眾皆與自己一同長大,從他剛出道便結下觀眾緣。不同於影視明星,評彈乃至其他戲曲的觀眾都是演員親自培育,透過一次次在劇場與他們面對面交流。
年輕觀眾就得靠年輕演員去培養,一代對一代。秦建國說:「年輕的觀眾不可能由年長的我去拓展,也做不到。每一個年齡層的演員只能培養對應的觀眾,比如很多作品出來後,我們都會製作另一個青春版吸引年輕人。」
成立於二○○一年的蘇州吳中評彈團是首次來港演出,之前先在上海預演兩場,大受歡迎。陸人民介紹:「吳中團目前有大約三十名演員,很多介乎四十至五十歲。評彈有兩大特色,演員的舞台生命很長,二十來歲出道,四、五十歲還是頂峰期,到七、八十歲仍在演出;另外,夫妻檔也是在評彈界常見的,今次就有三對夫妻檔。因為夫妻檔最穩定,平時在家做飯做家務順便排練。」他稱吳中團下半年亦有計劃在國家大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