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叉燒老少咸宜,在芸芸廣東燒臘中,一直深得民心
兒時到酒樓品茗,常常聽到顧客點叉燒飯。看看點菜者的同伴,許多時都有長者或小孩,而那碗飯也多是為他們而點的。或許由於叉燒無骨,在燒臘中較老少咸宜;二來昔日人們進餐必追求「飽肚」,所以除點心外加一碗感覺正氣的叉燒飯,就能確保席中所有人都可吃飽。
現在人們對飲食的追求已經不同,酒樓也不一定有燒臘供應,但叉燒這源自廣東的食物,仍是深得民心。製作叉燒多選脢頭肉,因這部分是豬的上肩位置,軟硬與肥瘦度適中。瘦肉中帶着油花,最適合用來燒烤。在燒烤的過程中,需塗上甜甜的麥芽糖,所以叉燒的表面除了奪目的紅色外,還裹着一層金黃的油光,煞是吸引。
怎樣才算一塊好叉燒,這不單因個人的口味而異,也因年代而異。昔日人們喜歡「肥叉」或「半肥叉」,愛那入口溶化的甜膩。現在人們要吃得健康,對肥肉嗤之以鼻,「瘦叉」反大行其道。然而,不論肥或瘦,將叉燒鋪在白飯面,再拌以各燒臘店獨門秘方的豉汁,就已是色香味全的一餐。最怕那些燒得又乾又硬的叉燒,全無肉汁,像沾了橙紅色染了的肉乾,一看就知粗製濫造。縱然現在已有可調節溫度的烤爐製作燒臘,但時間、火候及醬料的控制,還得靠師傅的功力和經驗才能有上乘的作品。
最近到北角海逸酒店的海逸軒晚膳,看到該店的招牌菜包括了一道「傑哥叉燒」。一試果然不負所望,不單肉質鬆化、焦香控制得宜,蜜汁也讓人回味。可惜當天沒點白飯,錯過了以傳統方法品嘗叉燒的機會,唯有待下次帶家人一起前往用餐時,再分享叉燒飯的甜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