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郭小凌在展場留影\大公報記者熊君慧攝
「留園遺拾——郭小凌作品展」近日在深圳鵬寶軒藝術館舉行。此次展覽共展出郭小凌近一年在北京創作的工筆、寫意作品四十餘幅,觀眾可以得以一窺郭小凌的藝術風格與探索。
傳統意象現代表達
郭小凌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她曾參加「廣州藝術博覽會」、一九九六年曼徹斯特華人藝術中心(英國)、「多倫多四十九屆戶外藝術展」、「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北京亨嘉堂「我們倆」展等多個藝術展。
郭小凌出身藝術世家,父親劉凌滄生前是中央美院國畫系教授,為中國工筆重彩的一代大家。母親是榮寶齋的畫師,也是工筆重彩方面的專家。她自幼耳濡目染,受家庭影響,熱愛繪畫。十三歲,師從周思聰、盧沉二位著名水墨畫家,終生受益於二位導師的人品和畫品。在美院上學和求藝的過程中,受益於許多前輩指導。
郭小凌的作品給人帶來一種「穿越感」:抽象的背景下,工筆重彩的仕女出現在非古非今的場景,松、竹、壽山石、鶴等營造出一種中國畫大寫意的美;每幅畫都用金線細描,銀箔着色的蝴蝶所蘊藏的魔幻的意境亦是她所痴迷的——銀箔氧化,這是畫家與時光共同的傑作。郭小凌表示,希望將傳統文化的意象通過現代的方式表達出來,營造出一種深邃的哲學意境——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中國哲學通達智慧之美。
年近四十歲,郭小凌隨夫赴英國留學,旅英六年。二○○○年移民加拿大,為職業畫家至今。「出去之後才發現,我們的審美與西方差距一百年。西方藝術家少用架上作品,完全是媒介、現成品。相比之下,中國藝術家還不太能理解西方藝術作品。」在國外生活多年後,郭小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有了很大轉變。「我是誰?」「如何表達自己?」在經歷過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天問之後,郭小凌意識到:「西方的東西不可能完全變成我的東西,因為我的成長經歷和他們完全不一樣。尤其是中國畫更是離不開中國的文化土壤。」郭小凌毅然回國。
兒時記憶精神綠洲
兒時成長在北京的青磚灰瓦之中,無論是春天的黃沙,還是夏天的水窪,在郭小凌的記憶裏都是溫潤的。「我畫的國畫,需要中國的背景,這個土壤非常重要。國外的山水很美,但跟我的情感不契合。」可是,郭小凌回國後,看到自然環境遭到了破壞,綠洲、草原、江河甚至連雨水都在消失,她感到痛心。「我渴望精神的綠洲回到這片土地上來。如果想要綠洲回來,先要恢復這片土地上的生態。要有水,我覺得藝術就是水。有了水,才會有雨露,才會有濛濛的細雨。
「中國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吸引我留在中國的不是具體某件事情或某個地方,而是這種氣氛。」她好像看到了父親那一輩藝術家的秘密:對任何一件身邊之物、任何一個生靈都尊重,都愛惜;把對人生的思索具體到每一筆的濃淡,又意向為可以穿越時空的中國山水。
郭小凌迷戀青苔的溫暖動人。她說,處在劇烈變動的時代,身不由己地被它裹挾着。幾千年積攢的綠色生態都被連根拔起,現在已經變成了滿目瘡痍的黃沙。「我願做一片青苔,願在今後的數十年再生長出千千萬萬片青苔,再次覆蓋着滿目瘡痍的黃沙,慢慢恢復中國文化的生態。」
在郭小凌的成長中,她曾受白雪石、張憑、韓國臻、黃潤華、賈又福、黃均、梁樹年、高冠華、郭怡綜、李行簡、章德民等親授,打下良好的山水、花鳥、人物的造型基礎。在中央美院畢業後,她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了十三年。周聰的教育對她後來的山水、人物的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