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演講的秘訣/純 上

時間:2017-05-01 03:15:31來源:大公網

  據說人最害怕的不是蛇,高處,甚至不是死亡,而是當眾演講。但人又是社會動物,靠他人的情感、尊重和支持才能幸福生活。有鑒於此,「泰德」(Ted)老總、英國媒體人安德森(Chris Anderson)用新著《TED演講》(TED Talks)為大家提供了「官方指南」(The Official TED Guide for Public Speaking)。

  「泰德」是非營利性組織,以「值得分享的理念」為口號,在網絡上免費張貼各色人等發表的演講。TED三個字母是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和設計(design)的簡稱。該公司源於美國加州硅谷,一九八四年成立之初偏重科技和設計領域的內容,但如今演講的話題已跨越學科,涉及科學、文化、學術各方面。

  泰德發言人包括克林頓(Bill Clinton)、戈爾(Al Gore)等政治家,微軟創始人蓋茨(Bill Gates)和谷歌創始人佩奇(Larry Page)等高科技公司企業家,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甚至還有克林頓的緋聞女友萊溫斯基。除了題目繁多,內容豐富,演講的一大特色是簡短精彩:每人只能講十八分鐘。

  為什麼是十八分鐘?因為這段時間既能保證觀眾注意力不分散,又讓演講人充分闡述自己的思想。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著名演講只持續了十七分鐘多一點。安德森指出,成功的演講沒有套路,也不該有套路,這樣才能新鮮有力,但他還是為讀者勾勒出了演講該做和不該做的事,分基礎,工具,準備,上台四個方面具體闡述。

  演講最重要的是內容,發言者得分享能改變人們看待世界方式的思想。但他們也要從觀眾的背景、立場出發講演,而非強加於人。演講者要避免四個陷阱:自我推銷,雜亂無序,視角狹隘,渴求讚譽。可以先用十五個詞概括演講的主旨,做到通俗易懂而奪人眼球。如:「選擇越多,幸福越少」,「改變身體語言,改變命運」,「不幸只影響心情三個月」。演講得回答三個問題:什麼(what),那又怎樣(so what),後來怎樣(What then),即講清課題,價值和影響。時間有限,一定得針對觀眾需求安排主旨和結構,避免面面俱到而膚淺、雜亂。

  說到演講「工具」,人人都愛聽故事,但故事裏的人物要能引起觀眾共鳴。故事要有懸念,細節適量,最後還有個讓人滿意的結局。要多用比喻、實例來解釋抽象概念。要說服觀眾嗎?那先提供資料,再作邏輯推理。觀眾多半對乾巴巴的推理不感興趣,演講者得適當加入幽默、軼事等元素,讓觀眾覺得他們一起參與了尋求答案的過程。演講的第四種工具是「展示」,用圖片或其他實例讓觀眾信服。這裏安德森推行「寧缺勿濫」原則。他說,如核心內容涉及個人故事,或講話幽默滑稽,不用圖片也行。觀眾一面聽講,一面看圖片,反而容易開小差。圖像應提供語言無法傳遞的資訊:照片,視頻,重要數據。圖像還要有美感,讓觀眾看了心情愉悅。一張幻燈片上文字不能太多,演講者不要重複圖片上的文字,用完一張馬上進入下一張。

  怎麼準備?因人而異。有人喜歡寫出全文背誦下來。也有人寫出大綱,為臨場發揮留白。但誰都需要反覆練習,直到能脫口而出。演講稿所需時間不能超過規定時間的九成,要為臨場發揮或意外留有餘地。安德森提倡至少寫好開頭和結尾。要「開門紅」,可加入戲劇元素或展示特別的物件或影像,也可「猶抱琵琶半遮面」,提出懸念,引發好奇。結尾時不要長篇大論地感謝大家,更有效的做法是總結重大意義,鼓勵觀眾行動。總之,聽演講與閱讀的體驗不同,演講人能通過聲音、姿態與觀眾建立親密關係,讓他們對內容產生興趣、感到激動,信任你、同情你、信服你,最終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

  作為吃「開口飯」的大學教師,我深覺這本書實用、具體,能幫我更好地與學生、同事、同行及大眾交流。正如安德森所說,掌握演講技巧不僅對個人事業是一大助力;在科技進步,新媒體將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當代,我們更需要生成富於創意、運用廣泛的知識,更需要理解人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