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青春期的少女須面對生理以及環境的改變
資料圖片
謝 芳
踏入青春期,少女面對不同的生理以及環境改變,心理亦隨之而不斷變化,需要去適應和自我調整,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及掙扎的人生成長階段。少女常面對的外在環境壓力源包括:學業、升學、公開試、前途問題、校園生活的適應以及家庭問題等。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陳穎昭博士(Dr. Michelle Chan)坦言在心理治療室中,聽到很多少女「心事」:「不夠時間溫書和做功課。」「為應付DSE不斷地重複溫習,感到很納悶、辛苦。」「對自己期望過高,覺得自己不夠努力,經常要在考試中爭名次,害怕稍一鬆懈便會被其他同學追過。」「因為學習太累而不想跟父母溝通,但又怕被父母責怪。」「父母之間有衝突,自己往往成為磨心。」「父母會有意無意地侵犯子女的私隱,尤其擔心子女太早接觸異性。」
自尊心容易受挫
除了以上所述,壓力源也可來自自尊心低落、人際關係以及感情煩惱等。她引述Professor David G. Perry及Professor Rachel E. Pauletti(2011)在《Gender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文獻中提及:少女的自尊心容易受人際關係問題影響。社交方面,少女很注重朋輩關係,尋求歸屬感,害怕被排斥(fear of rejection)。陳穎昭說:「她們的姊妹淘較男生有更多親密關係,更會互相深入分享心事、互相關懷及認同,亦會有更多的妒忌心。有個案曾因為女同學忽冷忽熱的態度而摸不着頭腦,感到不被重視;或因原本『孖公仔』的好朋友認識了新朋友,與她的關係漸漸疏離而感到悶悶不樂;亦有女生因拒絕某個向她示愛的男同學,而被那個男同學和他的朋友排斥甚至取笑,令她感到很難受及憤怒。」
陳穎昭指出:「青春期亦是情竇初開的階段,拍拖關係容易讓少女產生感情煩惱。對愛情有憧憬實屬正常,但當面對分手時,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失去一段親密的關係,情緒少不免會有波動。有女生曾為男朋友一腳踏兩船而哭得死去活來,感到受創、被遺棄和背叛;又有女生看到男友前度的Facebook後不禁會比較,怕給比下去。」
她續說:「青春期是由腦袋增加分泌kisspeptin激素而啟動,誘發荷爾蒙連鎖反應,讓女生發展生育能力,身體出現重大轉變,包括性器官變得成熟,身體長大長高,開始來經,體態變得婀娜多姿等。於成長過程中,她們的心理亦會因而受影響,甚至感到有壓力(Steinberg, 2014)。特別是於青春期初期,少女更重視外表及自我形象,自尊心容易受影響(Perry & Pauletti, 2011)。她們開始扮靚,其中有少女會為生暗瘡、毛孔粗大、沒有白滑肌膚等,與他人比較,覺得自己生得不夠高、纖瘦、漂亮,又沒有豐滿身材,因而悶悶不樂;有些少女發育會較早,不習慣胸部變大,容易受到同班男生的注意等而感到尷尬,甚至不喜歡上體育課,又或者因為胸部太小,擔心在將來會給比下去,結果是無論如何,都很煩惱。」
陳穎昭表示:「曾有個案因自我形象低落,不夠自信,時常問男友和家人自己美不美,習慣時常照鏡(每天十次以上)去檢查儀容;亦有個案因覺得自己不夠美而不喜歡照鏡;又有些少女不僅外出見朋友,就連落街穿『街坊look』時也不敢不化淡妝,害怕素顏見人。有些少女甚至每日都花超過一小時去打扮才出外。」
腦部可塑性提升
除了身體外形的改變,青春期少女的腦部亦會有所變化。她說,根據Professor Laurence Steinberg(2014)在《Age of Opportunity:Lesson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Adolescence》中提及,青春期生理成長亦包括性荷爾蒙(sex hormones)增加而為腦部帶來改變,提升腦部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於青春期時,青少年的腦袋,主要在於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及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更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影響。前者主要負責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的功能,讓大家能理性思考,後者則負責去產生不同情緒,準備反應及行動和處理記憶。這些大腦結構於青少年期會重塑(reorganization or remodeling)。青少年的腦部對壓力的反應較孩童時期敏感(heightened stress-reactivity),由於腦部邊緣系統容易受刺激,情緒因而較易受波動及多愁善感,對外來評價和意見更加敏感,亦會傾向去尋求興奮、感官刺激(sensation-seeking)活動。
她續說:「關於認知方面,Professor Laurence Steinberg指出由於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正在逐漸變得更有組織能力,青少年會較孩童時期更能作出不同假設性以及多角度思考,自我意識較高,自我反省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邏輯和分析能力會逐漸提升,對周遭事物如人際關係、政治、哲學、宗教、人生意義等會感到更大興趣。在運用這些發展中的能力時,青少年會傾向較為自我中心,逐漸建立對不同事情的獨立理解、看法和價值觀,容易唱反調及挑戰權威。到青春期中期(大概十四至十七歲),這些思想能力會更進一步,父母亦會發覺與他們更容易溝通。」
陳穎昭說,至青春期後期成長階段(二十歲出頭),青少年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及邊緣系統會有更多連繫,令他們會有更成熟及可靠的自我調節能力,想像到作決定後的長遠後果,更能情理兼備。她續道:「青春期的身心與外界在不斷互動,少女的腦部在持續發展,並可透過不同經驗及環境去發展潛能,讓她們的身心靈茁壯成長(thrive)。影響青春期少女的內因和外因壓力因素固然眾多,但關鍵在於她們個人怎樣應對、自我覺察,對情緒、思想和行為自我調節的能力、個人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和美德(virtues),可獲得的外在資源、實際幫助、社交和信仰支持等,從而提升她們的抗逆能力(resilience),減少情緒困擾如抑鬱或焦慮,或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等;其他因素如性格、父母的管教模式、解決問題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也可影響當事人怎樣適應壓力。家長及學校能夠為青少年提供一個良好、開放、溫暖的健康環境,讓他們學習和成長,也是極其重要。」
參考資料:
Perry, D. G. & Pauletti, R. E.(2011). Gender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1(1), 61-74.
Steinberg, L.(2014). Age of opportunity:Lesson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adolescence. New York, NY: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