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電影節舉行前夕參加了一個名為「華語電影產業升級中的人才危機」論壇,講者是知名製片人、大學教授以及一位美國大學電影學院院長,他們道出了人才缺乏的理由,值得我們深思。
大學教授稱,內地電影從改革開放的年產四十多部電影發展到現在的七百多部,加上近年流行的網絡電影,人才需求量極大,暫時的人才短缺是很自然的現象。的確是這樣,近十年的內地電影市場發展得很快,大部分人趕着追求市場回報,並沒有注意到人才培訓的社會責任,說白點是沒有願景只知唯利是圖。幕前的演員因此片酬幾何級數上升,近年還發展到必須參與投資或當製片人才接拍電影,於是開拍電影困難,因沒有演員可用。幕後也一樣,市場需求大,各個工種都缺人,副手、助手變成主力,很難組合一個像樣的團隊,最後損失的是電影的質量。所以,現在市場的發展放緩是好事,汰弱留強是規律,會讓只向錢看的人得到教訓。
雖然市場增長極快,但人才缺乏的原因也不止這個,還有的是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並非立刻能投入工業,而且他們需要的學習期並不比沒有訓練的人短,為什麼?原來內地的電影系畢業生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除了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等專業大學之外,很多其他綜合大學都有電影系,問題出於大學的制度與美國的有點不同。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院長稱,他們的老師有些並沒有上過大學,但拍電影的經驗豐富。學校就是會聘用這些業界專家,他們可以全職任教,令同學得到非常實用的技術和經驗,比起擁有任何學歷的老師更有利於同學的學習。在這點上,內地和香港的大學相同,老師必須有博士學位,是否曾經拍攝電影並非最重要,在香港,甚至有些老師未曾當過導演去教導演課程,在業界看來則是匪夷所思。
電影不是純數和理論,製作電影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層出不窮,有博士級的理論當然好,但實際經驗則更珍貴,況且甚少專業電影人會去考取博士學位的。很多學院是強調與工業接軌,找得業內人士兼職授課,效果卻不一定理想,下周再談。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