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卡桑德拉》演繹難民苦況

時間:2017-04-27 03:16:02來源:大公網

  圖:劇中記者狄斯克

  《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由陳佾均翻譯自德國劇作家Kevin Rittberger的原劇《Kassandra》,並由馮程程執導,以近年大量非洲難民湧向歐洲為創作題材。

  何俊輝

  編劇的創作重點卻是劇名中「表象」二字,香港觀眾能從這劇反思:無論從國際新聞、影視作品、慈善機構還是從《卡》劇中所了解到的難民苦況,港人是否了解得表面?有多少港人能跟難民感同身受而非很快把一知半解的難民問題拋諸腦後?筆者看的是三月三十一日的演出。

  連串故事殘酷寫實

  劇名內的「卡桑德拉」源自希臘神話並被指為「能預知未來的公主」,編劇沒詳細地寫出公主是怎樣的人,觀眾對公主如何能預知未來無法了解得清楚,而跟公主結合於同一場戲的戴面具角色Blessing(韓梅飾)亦似個背景不清楚和用作象徵的寓言角色,包括為各方難民作了祝福,可是連Blessing自己亦在逃難中喪命。

  《卡》劇開首見多位演員輪流說出一個個篇幅甚短兼講得不深入的故事,如「從摩洛哥坐木艇駛向歐洲,但在途中木艇沉沒並把很多人浸死」等,紛紛湧向觀眾耳朵,筆者聽來便有一份透不過氣的壓迫感,壓迫得來又使觀眾對難民處境多了些基本了解。可是若觀眾想對某個或多個小故事的人物與內容了解得更多便無能為力了,因《卡》劇的其他篇幅已沒有提及這些小故事,連串表面小故事帶給觀眾的反思是:港人從很多媒體中能看到大量新聞和資訊,但看時會否感到麻木?還是看後仍有心鑽研?

  演出場地牛棚藝術村12號單位本來就有一堵「石屎矮牆」,導演利用矮牆分隔兩個演區,固然使坐於不同位置的觀眾可從不同角度看到演區中人做着不同的事或有着不同的心態、模樣,切身體會到以局部的視野替代全面視野如何跟「無處不在的表象」(《卡》劇的主題)扣連;然而另一方面,矮牆又像縮小的柏林圍牆般可象徵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阻隔,《卡》劇第二個段落中那「海關關員要難民跳非洲舞唱非洲歌煮家鄉菜以證明難民身份」的諷刺戲、「利比亞難民被遣返回國後會遭禁錮兩年」的殘酷寫實戲,見到的正是構成阻隔的各種人為因素。

  牛棚的矮牆下有水坑,演員瑟縮在狹窄的水坑活像難民瑟縮在侷促擠壓的難民船艙,諷刺的是同一場戲亦有演員演繹在海邊度假,見證的正是貧與富、逃難與和平的強烈對比,這種使觀眾看得感慨的對比還見於張銘耀分飾穿得光鮮的名人狄斯克與滿身泥濘的難民,以及很多非洲年輕人靠追求足球夢來擺脫貧苦、戰亂卻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球星(劇中的足球有一層網狀東西纏着,似跟演員模仿蜘蛛所象徵的難民處境有呼應,惟筆者感到網中足球比懂結網的蜘蛛在寓意的展現上,顯得更精準傳神)。

  生命倒數沉痛唏噓

  涉及「世事不公平」的演繹於劇中配合大量跟難民問題有關的新聞片、紀錄片向觀眾不斷發放,看時雖亦有眼花繚亂之感,但觀眾較易邊看邊醒覺到:大多數香港球迷都沒有想過那些黑人球星的家鄉是怎樣,而香港的電視觀眾亦絕少看到拍非洲難民的紀錄片。港人雖有機會看到難民新聞片段,但有多少人會把該些新聞放在心中?

  第二個段落除了使觀眾對非洲難民課題大開眼界外,亦見創作人呈現出無力感,使觀眾深刻感受到有心有力去改變「世事不公平」的勇者為數甚少(單是籌款難幫到戰亂中的難民),彭珮嵐飾的西方紀錄片導演尤利卡為向世人揭露難民苦況竟冒險隨難民逃難,是值得尊敬的罕有例子。

  劇中第三個段落以卡桑德拉與Blessing的神話、寓言作劇情內容的切入點,卻見更實在地寫出難民從逃難到喪命的心路歷程,愈看愈為難民的生命倒數而感到沉痛唏噓。所謂「生命倒數」是編劇確用上「4、3、2、1」作為每一段逃難歷程的標題,效果似章回小說,觀眾在投入看戲之餘不禁疑惑:劇情似真人真事,但呈現劇情的手法卻似電影或小說,那麼所謂「真人真事」的內容有多少是經戲劇化改寫或修飾?

  全劇最後一個段落,編劇轉以「後設劇場」的方式,透過一個口脗似學者的女演員/角色說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學術理論,質疑、刺激觀眾反思整齣《卡》劇的內容孰真孰假,以及文本翻譯、戲劇形式跟「表象」、戲的思考與詮釋有何關連。此段說話使筆者聽得一頭霧水,似是編劇在觀眾離場前開了一個玩笑:不只《卡》劇的難民故事有很多曖昧和不確定之處,就連「評論《卡》劇的學者」是否利用學者的口脗掩蓋自己不懂相關的學術範疇也難分辨。

  劇中的鋼琴不是用來演奏(只胡亂彈出少量音符),而是透過演員推着鋼琴到不同的地方,看似象徵希望或理想不知漂走到哪裏去。由黃衍仁演奏的現場配樂,不是一首接一首的完整樂章(當然也有完整的),而是根據劇場畫面精準地用各種樂器奏出敲出非洲難民那懷着希望或痛苦的心情,劇中歌曲《非洲輓歌》在曲、詞上便夾雜希望與憂怨。至於演員們高唱的民族歌曲,可從歌聲中感受到難民們對家園之愛,偏偏戰亂、政局動盪或令他們家散人亡,如此悲哀的苦中作樂,顯然跟歐洲人、港人的苦中作樂心態相去甚遠。

  (圖片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