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思前想後」從皇都戲院看保育

時間:2017-04-22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不少受訪學生和街坊表示支持北角皇都戲院的保育   大公報記者梁舒婷攝

  【大公報訊】記者梁舒婷報道:近年皇都戲院曾因法定古蹟評級意見不一而受到熱議,直到今年三月九日正式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評級事件落下帷幕,由此引起的本地文化「保育」意識卻在年輕一代中生根發芽,數十名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的學生在今年的「思前想後藝術節」,以皇都戲院為引子,透過多種藝術媒介和活動,啟發公眾重新審視文化保育議題。

  師生合力再現皇都盛況

  「思前想後藝術節」由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辦,期望透過視覺藝術、戲劇表演、論壇、音樂以及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工作坊和導賞活動,引領公眾重新思考過去與未來的關係,喚起公眾對本地文化的情感共鳴,尤其關註文化保育中有重要意義卻被忽視的部分。是次藝術節由兩名課程導師─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林國偉負責指導和帶領約三十位學生共同策劃。

  以皇都戲院為主題的展覽「皇都慶典」是今次藝術節的重頭戲。展覽分為「藝術文化」、「光輝的歷史」和「互動教育」三個部分,展示了皇都戲院輝煌時期的文化節目資料,再結合現今其保育狀況引發思考。據負責展覽策劃的何慶基介紹,建於一九五二年的北角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是現時香港僅存的大型戲院,也曾是世界各地著名音樂人演出的地方,是戲院也是劇院。「鄧麗君和費明儀都是在這裏第一次演出。」何慶基說。

  走訪街頭重拾懷舊回憶

  除了展示一系列歷史圖片和文字資料,還有部分展品是由學生們構思打造的,如皇都戲院1:100的模型,是由學生們通過多方搜集資料並邀請藝術家袁偉然打造的。何慶基說:「缺乏現成的展品也是今次學生們需面對和克服的難題之一,他們須從觀眾的體驗角度去策劃和設計,不能單純陳列資料。」對於學生最後交出的「功課」,展品涵蓋圖片、文字、影像資料、模型等等,何慶基表示很滿意。出乎他意料的是,活潑的學生們還準備了特別的服飾,有人穿上懷舊的旗袍,甚至有人穿上舊戲院的員工制服,讓展覽更添樂趣。

  在整個籌備過程中,學生們在校園內查閱資料,到街頭訪問和呼籲保育意識,對本地文化的感情也變得不同。擔任是次藝術節助理的陳天慧告訴記者:「我住在太古,雖然經常經過皇都戲院,但對我來說這段歷史是有距離的,更別說一些在內地長大的同學;但越發掘皇都戲院的資料,我們就越意識到保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們和附近的街坊聊天並收集資料,他們也很支持我們,還說會來看展覽。」展覽還展出受訪者舉牌支持保育的照片,互動區現場也獲得不少觀眾支持。

  「思前想後藝術節」現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港鐵石硤尾站C出口)舉行至明日(二十三日),詳情可登入Facebook「思前想後 saving the past for the future」。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