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五七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這年的穀雨前後,他來到了杭州,地方官員恭迎聖駕,殷勤備至,請他觀看龍井茶場。乾隆聞言,不由地想起了第一次南巡來到杭州時的情景:一七五一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到了杭州後,地方官員前呼後擁,陪同他到天竺觀看了茶葉的採製。所到之處一片繁榮盛世的景象,處處鶯歌燕舞,男女老少紅紅綠綠,興高采烈地採茶、炒茶。乾隆回到客棧後,餘興未盡,提筆寫了一首《觀採茶作歌》的詩,生動地描述了炒茶過程:「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後來,乾隆知道了那次觀看的採茶現場是官府事先準備好的。這一次,他要看到實情,所以,他不讓地方官員知道,帶了幾個隨從,去偏僻的雲棲地區微服私訪。他和隨從們沿着崎嶇的山路,走在羊腸小徑上,由於這裏不屬於官吏們清除道路的範圍,也沒有黃土鋪路,百姓們也不知道皇帝駕到,所以也不迴避乾隆的車駕。因為龍井茶雨前價格貴雨後賤,為了生計,老百姓在穀雨前夕,男女相隨採摘嫩茶,艱難勞作。乾隆皇帝看着忙忙碌碌的茶農,個個穿着破爛的衣衫,在田間吃着粗陋的飯食,此時此刻的乾隆皇帝看到了真實的茶農生產、生活狀況,已從採茶的艱辛裏體會到了生活的困苦和勞動的辛苦。
這一次觀茶後,他深有感觸,寫了一首《觀採茶歌》:「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今日採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無事迴避出採茶,相將男婦實勞劬。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在詩中,可看出乾隆去觀採茶前的心情,以前不喜歡觀茶是因為由官員事先擺布,老百姓在演戲,現在是看百姓真實自然地採茶勞動,所以自己饒有興趣,表現了其體察民情的心情。乾隆皇帝通過所見所聞,把茶農採茶的過程描寫得具體形象、生動鮮明,表現出了乾隆對茶農勞作辛苦的憐憫,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們破衣粗食尚且不足,我即使品嘗着「龍團鳳餅」又有何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