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聽宓多里與維也納愛樂弦樂小組音樂會

時間:2017-04-20 03:15:54來源:大公網

  圖:與宓多里合作演出的五位演奏家均是維也納愛樂樂團成員/康文署供圖

  宓多里是那種讓人心安的演奏家。

  之所以稱這位國際知名的日本籍小提琴家令人「心安」,是因為年少成名的她憑藉多年的舞台經驗累積以及出眾的技巧,幾乎從不會讓聽過她現場演出的聽眾生出「名不副實」之感。她常常以穩健且自信的狀態示人,而她的現場演奏也每每發揮穩定,較少令人失望。

  起承轉合拿捏準確

  四月四日,宓多里與維也納愛樂弦樂小組應康文署之邀來港,於香港大會堂舉辦演奏會,上半場是布拉姆斯第二弦樂六重奏,下半場是舒伯特那首為人熟知的C大調弦樂五重奏。兩首曲目均十分耗費體力,因此演出結束後儘管觀眾掌聲熱烈,六人並不曾加演。

  整體而言,宓多里與五位拍檔對於這兩首德奧曲目的詮釋頗為出色,只是,旋律中那些掙扎糾葛以及因明暗對照而生出的張力,並沒有十分盡興地呈現出來。六人的演奏中規中矩,少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段落,可說是穩健有餘,新奇不足。

  場刊中原本標示上半場演奏舒伯特作品,下半場才是布拉姆斯。演出者上台後宣布調換兩首曲目的順序,或許未及與主辦方溝通,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舒伯特這部偉大的弦樂五重奏作品,在他去世前兩個月創作完成,是最傑出的室樂作品之一,與布拉姆斯那首相對溫和的弦樂六重奏相比,更適合用來壓軸。

  說來也巧,音樂會的兩首曲均創作於作曲家三十一歲的時候。舒伯特在三十一歲時寫下的旋律已算是「晚期作品」,呈現出與年紀不甚相符的滄桑,而布拉姆斯這首初過而立之年完成的作品,則仍是青春歡愉的樣貌。就完成度而言,當晚的布拉姆斯弦樂六重奏較優,不單因為演奏者準確拿捏旋律起承轉合,還因為六人相對穩健規整的演奏風格,對於詮釋這首浪漫主義中期的、中規中矩的室樂曲目,在斷句、呼吸以及節奏上,均調和勻停。

  演奏布拉姆斯這首懷念已逝愛情的作品時,宓多里擔任第二小提琴,由維也納愛樂樂團第一小提琴聲部長弗洛肖(Daniel Froschauer)擔任第一小提琴。宓多里甚至特意壓低自己的琴音,為弗洛肖留出足夠的發揮空間,弗洛肖也盡職地將第一樂章中溫柔的、拾級而上的兩個四音音型奏得繾綣動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大提琴聲部長弗里德(Raphael Flieder)在第二樂章中的數段撥弦十分精彩,音色溫暖,奏出愛情遠走後的悵惘與憂傷。

  溫暖和緩的情緒,的確適宜用來處理布拉姆斯第二弦樂六重奏;但到了舒伯特弦樂五重奏這裏,則需要多一些掙扎、決絕乃至殘酷的意味。舒伯特寫作此曲時身患重病,心知命不久矣,故而在這首C大調弦樂五重奏(D956)中,他試圖將自己短短一生中眼見與親歷的種種悲喜糅入旋律中,既是道別之歌,也是作曲家一生跌宕起落的映照。

  旋律情緒未至極限

  我最喜歡的弦樂五重奏版本,來自小提琴家Issac Stern以及大提琴家Pablo Casals與Paul Tortelier等人於一九五二年灌錄的版本。五人都是名噪一時的音樂家,合力奏出這部四樂章五重奏時並未「各執一詞」或彼此「搶戲」,卻因為聲部之間的勢均力敵而不時生出衝撞的、激烈的音色。這種不管不顧的對撞出現在舒伯特此曲中,非但不損害旋律的美感,反而應和了舒伯特寫作此曲時矛盾及掙扎的心境。

  至於當晚宓多里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幾位樂手的演奏,在我看來則略顯平緩。雖說宓多里在下半場改為擔任第一小提琴,憑藉自己頗富力道的演奏風格為該曲增添眾多抒情上的張力,但她與五位拍檔之間的合作雖說十分默契,卻太過客氣,少一些因碰撞而生出的火花。

  這種相對溫吞的處理手法,在第三樂章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急板之後,旋律進入一個「持續的行板」,由中提琴和第二大提琴引出。在這個抒情意味深厚並可形成豐富音色變化的段落,旋律情緒卻意外地未能被推至極限,故而難以營造出曲折糾葛的氣氛,實是有些遺憾的事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