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閻平(前排左)向參觀畫展的嘉賓作介紹
【大公報訊】記者朱燁北京報道:受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的邀請,著名油畫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閻平攜二十三幅精選之作,以「閃爍如歌」為名,成為系列展首位開展的藝術家。「最閃爍之光,不是天上的太陽,而是在我的心裏,在我偌大無比的藝術世界裏。」正如閻平內心的自我表白,繪畫屬於她自己的真實,筆底奔放的基調和穠麗的色調,都源於其發現生活與藝術之間奇妙的契合點,而那組獨特且絢麗的「戲班子畫作」,更是將戲曲與生活的距離感、新奇感一併搬到了油畫筆墨中,散發出容納着西方抽象布局的中國文化之光。
閻平畫作藏戲曲韻味
閻平對大公報記者表示,這場自四月六至十六日的邀請展,對第一個被邀請的她來說,是一個美好的、春天的禮物,也因此她希望能將美好融入畫作中,送給春天。「剛開始定的主題是『閃爍如初』,雖然自己到了很成熟的年齡,經歷了很世俗的生活,仍然希望能夠保持純真和理想的閃爍,一如當初。」她說:「但同時我又不希望這種閃爍忽而即逝,希望她能落實到我的畫作裏,正如今次帶來的所有作品那樣,用視覺的方式表達我對生活的熱愛,一路閃爍如歌。」
記者注意到,這批展覽的畫作幾乎都與人物有關,而大部分又以戲曲演員為主,他們或在後台卸妝、或疲累地半躺半倚,有些穿着色彩斑斕的戲服、有些卻隨意披些布料。閻平稱,誘發自己畫畫之源即是對人的興趣,「穿着再漂亮的戲衣,如果沒有人的靈魂,作品肯定是最低一等,所謂畫人不見人,而我希望對人的精神能有一個很切膚的表達。」轉戰戲曲人物始於二○○○年前後,一直以西方油畫格局為主的閻平忽然意識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何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融入繪畫?戲曲文化就是很好的一個切入點。她認為,最吸引自己的就是戲曲和生活的距離感,這種距離讓自己感到很新奇,甚至有些戰慄。「我希望繪畫也是源自生活卻同時保持距離,好似眼中有筆下無的狀態。」她說:「戲劇的理想化彌補了生活中的種種缺陷,借助它們,似乎能夠和生活的另一部分產生對接和補充。」
她舉《牡丹亭》為例子稱,裏面的姹紫嫣紅並非具象,但到今天仍會無比感動,一場春夢之中若隱若現的戲曲形式,虛幻的美感幾乎讓每個人相信戲中的故事,這就是戲曲的魅力,「它的成熟和發展,給我繪畫帶來了希望之路,我希望能引入它的韻味進入到繪畫裏,慢慢滲透出中國人的味道。」
閻平丈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克舉亦同步受邀請開展,與閻平以人物為主的畫作不同,「正是橙黃桔綠時」帶來的是祖國山水的感動。
王克舉愛畫自然風貌
正如閻平所說:「山川在養他,生活養我。」此次展覽,王克舉帶來了二十幅油畫作品,創作時間主要集中於近六、七年。為能表現出層次更加豐滿的山川,王克舉去遍了天南海北。「冷了去南方,熱了去北方,這樣一年四季都能畫。」他笑着說:「像候鳥一樣。」他對記者表示,自己喜歡陽光、正能量以及向上的熱情,因此在自然風貌為主的創作中,更多表達一種情懷,對山水的熱愛、對生長的敬畏,對生命力頑強的感動,希望能透過畫作讓人感到整個世界充滿希望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