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深水埗關廠舊址的「九龍關地界」碑石
香港古有稅關,向往來商船抽稅,後來廢棄。英國人管治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後,內地與香港貿易頻繁,清廷於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在汲水門(馬灣)、九龍城、佛頭洲和長洲再設關廠,隸屬粵海關管理,負責巡邏邊境、嚴防走私,並對鴉片船抽取釐金。
一八八七年粵海關在香港成立九龍關,總關設於皇后大道中十六至十八號,由英國人摩根出任稅務司,管轄中港邊境關卡,包括上述四個關廠。摩根在汲水門關廠之下設立荃灣、朱谷灣和深水埗分廠,在九龍城關廠之下設立沙田分廠。一八九五年又將深水埗分廠升格為關廠,凸顯其重要性。
一八九八年英國租借新界,翌年清廷關閉香港境內的關廠。深水埗關廠舊址先後用作「豬仔館」(供勞工等候出洋)、檢疫站、荔枝角監獄、荔枝角醫院和療養院。二○○九年當局將此地交予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活化為饒宗頤文化館,其間在山坡樹叢尋回一塊刻有「九龍關地界」的碑石,證實了深水埗關廠昔日所在位置。
香港曾有多個關廠隸屬九龍關,但建築遺跡早已不存,只有在馬灣和深水埗找到遺物。馬灣的關廠於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重建,當中涉及借用私人土地。馬灣鄉事委員會保留了「九龍關」和「九龍關借地七英尺」兩塊碑石,顯示關廠向村民借地後立碑為記。